課程名稱 |
邏輯與方法論 LOGIC AND METHODOLOGY |
開課學期 |
96-1 |
授課對象 |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動物科學技術學系 |
授課教師 |
苑舉正 |
課號 |
Phl1506 |
課程識別碼 |
104 1240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帶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共407 |
備註 |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5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的主要方向在於,為學習科學學科的學生,提供一個有關邏輯與科學方法論的全面理解。
主要的教學內容分為四個方向:
第一、從歷史的角度,檢視「邏輯」與「科學方法論」之間的關係。在這一個部分中,我們主要在於簡介亞里斯多德在其《工具》(Organon)中所談論的〈前分析〉(The Prior Analytics)與〈後分析〉(The Posterior Analytics)是「科學知識論」。前者是有關「三段論證」的邏輯架構,而後者是有關「科學理性」的方法應用。
第二、從最根本的基本定律裡,介紹邏輯的三種推理:「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以及「外轉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在這一個對於邏輯基本推理的簡介之後,我們將提供一些應用的練習。
第三、從實際口語的思考與表達中,我們將語言的表達,透過邏輯的分析與整理,直接應用在思想表達的過程中。
第四、從「科學」的發展過程,檢驗科學本質為何的方法論。其中包含有關「歸納法」、「實證法」、「假證法」以及
「歷史學派」等不同有關科學理論本質為何的「方法論」討論。在「科學方法論」這個部分中,我們將強調「邏輯實證論」與「科學哲學」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顯現的論證與交鋒。最後我們將針對「邏輯」與「方法論」之間的特徵與相關性,嘗試性地作一些整全式的說明。
|
課程目標 |
促使學習學生能夠透過「邏輯」與「方法論」兩者之間的關係,針對科學本質進行探討,並因而理解科學之限制。
從「歷史的起源」,檢視「邏輯與方法論」在其發展中的起源。
從「邏輯」檢視科學理論的基礎。
從「思考與表達」檢視邏輯與語言之間的表達關係。
從「方法論」檢視科學哲學中有關各式方法論的觀點與批判。
|
課程要求 |
每一位同學必須在課前閱讀所印發之講義與指定的書籍外,還必須踴躍在課堂中發問與討論。另外,修課同學也應當針對所有文章後所附帶之書目,自行視修課內容需要,參考閱讀。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David Ross, Aristotle (London: Routledge, 1995), pp. 21-64.
陳瑞麟,《邏輯與思考》(台北:學富,2003),尤其是〈第二補份:句法語推論規則〉,頁:157-339。
苑舉正,〈科學哲學〉,《哲學概論》(台北:五南,2002),頁:143-196。
苑舉正,《思考與表達講義》(未出版,將於課堂中影印發放)。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出席暨發言狀況 |
20% |
|
2. |
期中考 |
40% |
|
3. |
期末考 |
4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