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應用倫理學 Applied Ethics |
開課學期 |
112-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哲學系 |
授課教師 |
吳澤玫 |
課號 |
Phl4086 |
課程識別碼 |
104 1970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普306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C)哲學專題群組,群組課程請參閱本系網頁修業課程規定。兼通識A4*。 總人數上限:6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應用倫理學是道德哲學的一個次研究領域,針對各種實踐議題進行道德探究。它運用不同道德理論和(或)原則來建構論證,以得出對各議題和特殊案例之合理道德判斷。本課程屬於哲學系選修、健康政策與社會研究學分學程「政策規範環境」領域選修,及通識(A4領域)課程,將探討當代重要的應用倫理學議題,包括:動物福祉、環境倫理、言論自由、性的道德、色情與審查制度、移民與全球經濟正義、死刑、墮胎、安樂死與醫師協助自殺、揭發弊端。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將介紹當代應用倫理學議題之相關背景知識、重要概念、不同道德理論的主張與論證,以增進學生對這些實踐議題的瞭解。此外,課程還將探討如何分析與評估各議題之正反論證,進而提出批判與回應,以培養道德推理、論證建構,以及將道德理論和論證應用在真實情境之能力。 |
課程要求 |
1.修課學生需具備倫理學的知識基礎,以利課程學習、文本閱讀與討論。請特別注意,課程設計非常重視團體討論與合作,除了每週的討論課和小組作業,還需跟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專題報告。選課前務必慎重評估自身意願和時間,若無法充分參與,則不要選修本課程。
2.欲修課者第一週務必全程出席,瞭解課程要求、討論課及分組專題報告等事宜。第三週進行分組,第9節開始上討論課。
3.本課程以選課系統加退選,欲人工加簽者前三週都必須全程出席並跟TA登記。網路退選日以後若有餘額,將為前三週有出席且簽到的學生進行人工加簽。如果符合加簽規定的人數超過餘額,則以抽籤方式決定。
4.彼此尊重-上課別聊天:歡迎隨時舉手發問或提出討論。
5.誠實:小組作業和分組專題報告切勿抄襲網路資料或他人文字,考試絕對不要作弊。抄襲和作弊者成績以零分計算。
6.積極參與:課堂與討論課請勇於表達意見,聆聽不同觀點,並負責地完成小組分工。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3-4小時 |
Office Hours |
每週三 12:00~14:00 備註: 請事先寫信,約定面談時段 |
指定閱讀 |
選自以下書籍之部分章節
1.Lewis Vaughn, Doing Ethics: Moral Reasoning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5th 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19.
2.Ruth Chadwick, (Ed.)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Ethics. 2nd ed.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2012.
3.Peter Singer, (Ed.) Applied Ethics.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4.Peter Singer, (Ed.) A Companion to Ethics. Oxford, UK; Cambridge, Mass., USA: Blackwell Reference, 1991.
5.R.G. Frey and Christopher Heath Wellman, (Eds.) A Companion to Applied Ethics.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2003.
6. Judith A. Boss, Analyzing Moral Issues.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3.
7.Hugh LaFollette, (Ed.) Ethics in Practice: An Anthology. 4th ed. Malden, Mass.: Wiley-Blackwell, 2014.
8.Jerry Cederblom and Charles J. Dougherty, Ethics at Work.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9.納思邦(Martha C. Nussbaum),《傲慢的堡壘》。堯嘉寧 譯。臺北市:麥田出版,2022。
10.陳昭如,〈言語的力量:麥金儂《言語而已》導讀〉,《台灣法學雜誌》193期(2012):55-66。
|
參考書目 |
1.辛格(Peter Singer),《實踐倫理學》,劉莘 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2.黃珮華,《生老病死間的大哉問》。臺北市:三民書局,2017。
3.錢永祥,《人性之鏡: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臺北市:聯經,2023。
4.Peter Singer, Practical Ethics. third ed.,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5.Hugh LaFollette,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ractical Eth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6.Andrew I. Cohen and Christopher Heath Wellman, (Eds.)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Applied Ethics. 2nd ed., Chichester, West Sussex: Wiley Blackwell, 2014.
7.Tom Regan and Peter Singer, (Eds.) Animal Rights and Human Oblig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6.
8.[網路資源]:華文哲學百科。http://mephilosophy.ccu.edu.tw/index.php
9.[網路資源]: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s://plato.stanford.edu/index.html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堂出席和討論 |
5% |
課堂討論將抽點學生回答,有出席即得1分,有回答再得1分,視回答內容給0-1分。個人於此評量項目達5分就截止計分。 |
2. |
討論課 |
30% |
從第三週起每週都有討論課。每25-30人一班,各班學生再做分組(4-5人一組,至少來自兩個不同科系且不能由單一性別組成),由TA帶領討論,授課教師協同輔助。各組針對指定題目進行組內討論,於綜合討論時間輪流做口頭分享,並於課後繳交小組作業。
(1)小組作業10%(小組分數):每週由不同組員紀錄討論成果,並擔任統整者,彙整組內觀點寫成一篇申論文章(篇幅約1500字),於當週星期日晚上23:00前上傳至課程網頁作業區(遲交每半天扣5分,超過隔週星期三中午12:00不予計分)。從10次小組作業中選8次(4人的小組選7次)最高分的作業平均。
(2)統整者分數15%(個人分數):從個人統整的2次小組作業平均(若寫超過2次,則以最高分的2次作業平均)。
(3)討論課出席(個人分數):若無法出席,須事先跟TA請假(心理健康假和生理假無需檢附證明)。討論課缺席兩次以內不扣分。若超過兩次,未請假者每次扣學期成績2分,有請假者扣1分(若有特殊情況,請跟授課教師和TA商議)。
(4)討論課參與5%(個人分數):由各組成員就每位組員投入討論的積極程度和貢獻填寫評量問卷,從第7週和第15週的調查結果做平均。
|
3. |
分組專題報告 |
15% |
各組從期中考前講授的課程單元裡擇一(相同單元最多三組),以近三年發生的一個真實案例(公共政策、個人或群體作為)作為報告主題(第7週10/17繳交主題名稱)。運用課程講授的學說理論,分析支持與反對該案例中的政策或作為之論點,以證成小組立場,進而提出批判與延伸思考。各組需繳交報告初稿和完稿,並做口頭報告。
(1)報告初稿3%:第9週10/31(週二)晚上23:00前上傳至課程網頁作業區。內容包括報告主題、案例簡介、主要問題意識、小組立場,並以二種理論進行初步論證與分析。篇幅1500字以上,最後須載明「每位組員分工的規劃」。
(2)口頭報告6%:第13週11/29於課堂進行。各組組員輪流做簡報、聆聽其他小組的報告內容並提問,進行意見交流。
(3)報告完稿6%:第15週12/12(週二)晚上23:00前上傳至課程網頁作業區。內容包括報告主題、案例簡介、主要問題意識、小組立場、支持論點、可能的批評及回應。需以哲學論文的完整形式撰寫,篇幅4000字以上,最後須載明「每位組員分工的實際執行情況」。
(4)參與程度之組內互評:第15週由各組成員就分工之負責程度與參與討論積極程度填寫評量問卷,作為此項成績之調整依據。多數組員認為最積極參與者額外加分、參與度不足者扣分,未參與分工者的分組專題報告成績以零分計算。
|
4. |
期中考試 |
25% |
申論題形式,範圍包括第1-7週課程內容。 |
5. |
期末考試 |
25% |
申論題形式,範圍包括第9-15週課程內容。 |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
上課形式 |
以錄影輔助 |
作業繳交方式 |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
考試形式 |
延後期末考試日期(時間) |
其他 |
由師生雙方議定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6 |
課程導論 |
第2週 |
9/13 |
道德推理與道德理論(Moral Reasoning and Moral Theories) |
第3週 |
9/20 |
動物福祉(Animal Welfare) |
第4週 |
9/27 |
環境倫理(Environmental Ethics) |
第5週 |
10/4 |
言論自由(Free Speech) |
第6週 |
10/11 |
性的道德(Sexual Morality) |
第7週 |
10/18 |
色情與審查制度(Pornography and Censorship) |
第8週 |
10/25 |
期中考試 |
第9週 |
11/1 |
移民與全球經濟正義(Immigration and Global Economic Justice) |
第10週 |
11/8 |
死刑(Capital Punishment) |
第11週 |
11/15 |
校慶(停課) |
第12週 |
11/22 |
墮胎(Abortion) |
第13週 |
11/29 |
分組專題報告 |
第14週 |
12/6 |
安樂死與醫師協助自殺(Euthanasia and Physician- Assisted Suicide) |
第15週 |
12/13 |
揭發弊端與有意義的工作(Whistle Blowing and Meaningful Work) |
第16週 |
12/20 |
期末考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