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哲學史二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Ⅱ) |
開課學期 |
111-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哲學系 |
授課教師 |
耿晴 |
課號 |
Phl1011 |
課程識別碼 |
104 3232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帶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2,3,4,5(9:10~13:10) |
上課地點 |
新304 |
備註 |
總人數上限:9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將重心放在以下幾個主要的議題:魏晉的新道家如何重新詮釋先秦道家?佛教哲學如何在中國被接受與發展?佛教哲學如何影響了唐代之後的宋明理學? |
課程目標 |
學員將對於中國哲學史後半段的主題有基本的知識,並能夠開始思考中國哲學對於未來世界哲學可能的貢獻。 |
課程要求 |
上課前兩天繳交一頁的閱讀心得報告(隔週繳交)。
2.每週上課四小時,三小時由老師講述,另外一小時為助教帶領討論閱讀心得報告。討論課的主題與閱讀文獻見進度表,討論的方式將著重於學生的課前準備與問題思考。
3.課堂積極參與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3 |
Office Hours |
每週三 14:00~15:00 |
參考書目 |
主要參考書目: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68)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82)
林安梧編,《現代儒佛之爭》(臺北:明文,1990)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允晨文化,2010)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
Gethin, Rupert, The Foundations of Buddh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中譯:魯柏葛汀著,賴隆彥譯,《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休息路徑導覽》(台北:橡實文化,2009)
劉紀璐著、石啟瑤、黃映溶、眾佛家弟子等人譯,《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21)
劉紀璐著、江求流、劉紀璐譯,《宋明理學:形而上學、心靈與道德》(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21)
次要參考書目: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1982)。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許里和(Zurcher, Erich)著,李四龍、裴勇譯,《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Richard H. Robinson 著,郭忠生譯,《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南投:正觀出版社,1996)。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印順,《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龔雋,《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楊惠南,《吉藏》(臺北:東大圖書,1989)。
冉雲華,《宗密》(臺北:東大圖書,1988)。
楊惠南,《惠能》(臺北:東大圖書,1993)。
新田雅章著,涂玉盞譯《天台哲學入門》(臺北:東大圖書,2003)
周一良著,錢文忠譯,《唐代密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馮作民譯註,《禪語錄》上、下(臺北:星光出版社,1996)。
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1992)。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綱》(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
指定閱讀 |
上課指定用書: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下)》(台北:巨流圖書,1993)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中考試 |
30% |
|
2. |
期末考試 |
30% |
|
3. |
閱讀心得報告 |
30% |
|
4. |
討論課與課堂參與 |
10% |
|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
上課形式 |
以錄音輔助, 以錄影輔助,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
作業繳交方式 |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書面報告取代口頭報告, 口頭報告取代書面報告, 個人報告取代團體報告, 團體報告取代個人報告,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
考試形式 |
延後期末考試日期(時間), 書面(口頭)報告取代考試 |
其他 |
由師生雙方議定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2 |
課程介紹與佛教概論 |
第2週 |
03/01 |
魏晉的新道家
閱讀:陳榮捷,第19章。
(單數繳交心得報告) |
第3週 |
03/08 |
閱讀僧肇《物不遷論》、龍樹《中論》第一品選。
(雙數繳交心得報告) |
第4週 |
03/15 |
龍樹與吉藏論二諦 閱讀:《中論》選、吉藏《中觀論疏》選。
(單數繳交心得報告) |
第5週 |
03/22 |
《法華經》與天台智顗的三諦圓融閱讀:智顗「十如是」、《三觀義》選。
(雙數繳交心得報告) |
第6週 |
03/29 |
如何證成觀念論?世親與笛卡爾的惡魔論證閱讀:世親《唯識二十論》。
(單數繳交心得報告)
|
第7週 |
04/05 |
春假停課。
|
第8週 |
04/12 |
《起信論》與如來藏思想:《起信論》選
(雙數繳交心得報告) |
第9週 |
04/19 |
神秀與慧能究竟誰比較高明?--禪宗對於成佛的不同主張閱讀:《六祖壇經》選、禪宗公案選。
(單數繳交心得報告) |
第10週 |
04/26 |
期中考試 |
第11週 |
05/03 |
北宋的儒學
閱讀:陳榮捷,第28、30章。
(雙數繳交心得報告) |
第12週 |
05/10 |
二程子
閱讀:陳榮捷,第31、32章。
(單數繳交心得報告)
|
第13週 |
05/17 |
朱熹
閱讀:陳榮捷,第34章。
(雙數繳交心得報告) |
第14週 |
05/24 |
陸象山與王陽明
閱讀:陳榮捷,第33、35章。
(單數繳交心得報告) |
第15週 |
05/31 |
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儒、佛之爭
閱讀:《辯佛學根本問題——呂澂、熊十力往復函稿》選。
(雙數繳交心得報告) |
第16週 |
06/07 |
期末考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