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易經》解讀 Interpreting "I-Ching" |
開課學期 |
101-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哲學系 |
授課教師 |
林義正 |
課號 |
Phl2105 |
課程識別碼 |
104 4630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文19 |
備註 |
(A)東方哲學史群組,群組課程請參閱本系網頁修業課程規定(101學年度入學學生適用)。 總人數上限:5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12I_Ching2013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易經》解讀課程是以現存經、傳合篇的通行本《易經》為解讀的依據,目的在幫助選修此課的同學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根本形式與內容,從中了解《易經》所含諸如存在、認識、價值、功夫、語言等觀念,及其可能的作用。因此,對蘊含中國古代哲思寶庫的《易經》本身必要有所說明,故先略述其成立的歷史、本身的結構,而後代是如何地從經文中作創造性的詮釋,展現那些基本的思想。今課程擬就所列以下各項作講述:
1.《易經》成書史。
2.《易經》結構與術語。
3.《易經》的筮占。
4.《易經》詮釋。
5.選解諸卦:乾、坤、坎、離、咸、恆、既濟、未濟八卦,以明《易經》大體。
6.綜述《易經》要義 |
課程目標 |
幫助選修此課的同學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根本形式與內容,從中了解《易經》所含諸如存在、認識、價值、功夫、語言等觀念,及其可能的作用。
|
課程要求 |
學期作業,研習《易經》論文一篇,文長約3000字,於期末考以前繳交。
期中考,於期中考4/17舉行。
期末考,於期末考6/19舉行。
出席考核,加退選名單確定後,曠課一次扣總分五分,曠課三次以上(包括三次),學期成績以不及格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參考書目:
黃沛榮編,《易學論著選集》附朱熹《周易本義》(台北:長安出版社,1988.01再版)。
朱伯昆主編,《易學基礎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01)。
廖名春等,《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07)。
林義正,《《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12)。
|
指定閱讀 |
1.課本:朱熹,《周易本義》(台北:世界書局)
2.課程網站所附講綱及論文。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論文報告 |
50% |
期末考當天為論文報告最後繳交日期,過時不收。 |
2. |
期中考 |
25% |
|
3. |
期末考 |
25%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0 |
第一單元:《易經》成書史 |
第2週 |
2/27 |
同上 |
第3週 |
3/06 |
第二單元:《易經》結構與術語 |
第4週 |
3/13 |
同上 |
第5週 |
3/20 |
第三單元:《易經》的筮占 |
第6週 |
3/27 |
同上 |
第7週 |
4/03 |
第四單元:《易經》詮釋 |
第8週 |
4/10 |
同上 |
第9週 |
4/17 |
期中考 |
第10週 |
4/24 |
同上 |
第11週 |
5/01 |
第五單元:選解諸卦 |
第12週 |
5/08 |
同上 |
第13週 |
5/15 |
同上 |
第14週 |
5/22 |
同上 |
第15週 |
5/29 |
同上 |
第16週 |
6/05 |
第六單元:綜述《易經》要義 |
第17週 |
6/12 |
同上 |
第18週 |
6/19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