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哲學概論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
開課學期 |
99-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林火旺 |
課號 |
Phl1510 |
課程識別碼 |
104 10100 |
班次 |
01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博雅301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兼通識A4*。。A4*:哲學與道德思考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00人 外系人數限制:5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92introtophilo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哲學在西方社會是一切知識的根源,由於它的目的是探究真理,早期不論物理、生物、心理等現代科學的主題,都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從科學萌芽以後,各學科透過科學方法,形成獨立的研究主題,漸漸脫離哲學研究的領域,心理學在二十世紀初才離開哲學領域。儘管目前哲學問題的範圍不如以往廣泛,但是許多學科的根源性問題仍然是哲學研究的對象,所以有科學哲學、法律哲學、政治哲學、宗教哲學、藝術哲學、歷史哲學等,西方大學所授與的最高學位都稱哲學博士,其來有自。
在我們的社會進入哲學系就讀,多半是因為聯考分發,比較少人是基於興趣,而大多數人對哲學不是不屑一顧,就是充滿好奇。哲學系老師或學生最常被問的問題是:「讀哲學有什麼用?」在功利主義普遍盛行的今天,這樣的問題似乎是自然而且正常的,我通常的回應是:「你活著有什麼用?」
人活著有什麼用?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哲學的起源。第一個為真理殉道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曾經說:「一個不經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在現實人生中,人們每天汲汲營營、爭名逐利,儘管絕大多數都是隨波逐流,但是也好像活得積極、有意義,因此蘇格拉底的說法似乎是錯的。但是如果深一層反省,這些忙碌的人們,在遭逢挫折、失意,或在夜闌人靜面對自己內心時,難道不會懷疑:「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意義何在?」只要是人都有共同的命運,人最後都是「死路一條」,逃避這類問題的人只是自我麻醉:用「明天會更好」為「吃飽飯等死」的無奈找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明天不一定會更好」。
哲學要為人生的一切找合理的解答,任何迷信、神話或自我陶醉式的答案都是哲學所拒絕的。哲學面對一切人生和宇宙自然的真實,推理和論理是哲學解開 人世奧秘的惟一鎖鑰,任何哲學主張都必須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雖然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沒有公認的確定答案,但是任何哲學見解都有一定的說理根據。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希望透過不同哲學家對哲學問題解答所產生的爭論,使同學理解哲學家如何思考問題,以及一般視為理所當然的普通常識,是否具有理性的基礎。由於哲學強調理性思辨,學習者的基本態度就是凡事懷疑,接受任何主張必須因其具說服力,所以本課程鼓勵同學發問,也希望造成課堂討論的氣氛。
|
課程要求 |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1)卡謬(Albert Camus),《瘟疫》,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69。
(2)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生命,如何作答?》,台北市:御書房,2008。
(3)林火旺,《倫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4)林火旺,《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2009。
(5)林火旺,《為生命找道理》,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社,2010。
(6) Ruth J. Sample, Charles W. Mills, & James P. Sterba (eds.) Philosophy: The Big Questions,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7) Immanuel Kant,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ranslated by H. J. Pat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8) John Stuart Mill, Utilitarianism, Indianapolis, Indiana: Hackett Publishing, 1979.
(9) 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1956.
(10)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11) Jean-Jacques Rousseau, The Social Contract, translated by Maurice Cranston, London: Penguin, 1968.
|
指定閱讀 |
About Philosophy, 9th ed., Robert Paul Wolff, Pearson Education, 2006.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作業及讀書心得報告 |
15% |
1. 修課學生須自行閱讀卡謬的《瘟疫》與彼得•辛格的《生命,如何作答?》兩本書籍,並撰寫讀書心得報告,繳交截止期限為6月17日上午10點以前。
2.作業和讀書心得報告請以電腦繕打,並於繳交期限內將檔案(請儲存為.doc檔案)上傳至CEIBA課程網頁,遲交者不予計分。 |
2. |
課堂分組報告 |
5% |
6月17日設定為分組報告,報告內容即讀書心得報告的題材。全班分為10組,第一節課由每組針對選定的教材提出5分鐘的心得報告,第二節進行討論。口頭報告成績全組給相同分數,鼓勵同學利用課餘時間分組討論,並推舉一名同學代表全組作課堂報告。 |
3. |
期中考試 |
35% |
|
4. |
期末考試 |
45%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5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3/04 |
Logic |
第3週 |
3/11 |
Chapter 1, What is philosophy? |
第4週 |
3/18 |
Chapter 2, Theory of knowledge |
第5週 |
3/25 |
Chapter 4, Philosophy of science |
第6週 |
4/01 |
Chapter 3, Metaphysics and philosophy of mind |
第7週 |
4/08 |
Freedom of the will and determinism |
第8週 |
4/15 |
Chapter 8, Philosophy of religion |
第9週 |
4/22 |
期中考試 |
第10週 |
4/29 |
Chapter 7, Philosophy of Art |
第11週 |
5/06 |
Chapter 5, Ethical theory |
第12週 |
5/13 |
Chapter 5, Ethical theory |
第13週 |
5/20 |
職業倫理與工作的意義 |
第14週 |
5/27 |
Chapter 6,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
第15週 |
6/03 |
Chapter 6,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
第16週 |
6/10 |
John Rawls的正義論 |
第17週 |
6/17 |
生命的意義(分組報告及討論) |
第18週 |
6/24 |
期末考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