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佛教的生命探索 BUDDHIST INQUIRY INTO LIFE |
開課學期 |
97-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蔡耀明 |
課號 |
Phl1403 |
課程識別碼 |
104 1430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5,6(12:20~14:10) |
上課地點 |
普302 |
備註 |
A34:世界文明、哲學與道德思考領域。 總人數上限:88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71biilife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主要在於對佛教的生命探索建立有系統且稍微全面的涉獵與認識,引發反思,形成觀點,並且在學員日後進一步的學習或研究,得以落實在自己的人生歷練,並且相當程度運用得上相關的第一手與第二手資料,而形成研讀和反思良性循環的進展。佛教的生命探索,包含的範圍廣大,涉及的課題眾多,詳如「課程進度」所列,並且各個單元項目,都還有待一層又一層的解析與討論。由於學期時間相當有限,無法納入的課題及相關資料,皆列在「延伸的參考材料」、「後續的進修書目」,學員可藉以拓展自己在閱讀與思索的觸角。 |
課程目標 |
透過本課程的歷練,學員預期將可達到如下七項成果:(1)在日常生活中,關注生命世界的不同面貌;(2)增進對生命的哲學思惟的能力,尤其著力於生命意義的探討與生命價值的抉擇;(3)拓展對自我了解的廣度與深度;(4)對佛教的生命智慧與生命實踐,形成一定水準的認識;(5)對學界在佛教生命哲學的研究書目與研究成果,形成一定水準的認識;(6)對佛教生命哲學的經典依據,培養一定水準的閱讀能力;(7)初步建立藉由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來從事佛教生命思惟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雙向的看待:
〔課程活動〕: 對生命現象與生命歷程形成探問意識�文獻的解讀�論題的提出�概念的解析�義理的鋪陳�方法的歷練�議題的討論�寫作與發表。
〔課程願望〕: 授課教師的敬業精神與充分準備,將使上課成為一種享受;學員把學習當做責無旁貸的一回事,將使授課成為一種超級的享受。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五 11:20~12:10 每週二 14:20~15:10 |
參考書目 |
詳如「課程進度」所列。要求閱讀以及在課堂予以講解和討論者,以粗體字標示。
更多的參考材料,於課堂隨時補充。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平時上課 |
30% |
|
2. |
期中報告 |
30% |
期中報告的題目為「我的生命探索的心得點滴」,請在第10週(2008/11/19)繳交,至少3-5頁(約2500-4000字)。並以抽籤的方式,在課堂上輪流發表口頭報告,以及相互討論。 |
3. |
期末報告 |
40% |
期末報告的題目為「回顧佛教的生命探索」,請在第18週(2009/01/14)繳交,至少3-5頁(約2500-4000字)。並以抽籤的方式,在課堂上輪流發表口頭報告,以及相互討論。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008/09/17 |
課程介紹�佛教的生命探索初入門之一:生命
與生命哲學 |
第2週 |
9/24 |
佛教的生命探索初入門之二:生命哲學之課題與論題�網路佛學資源介紹�佛學工具書
* 蔡耀明,〈生命哲學之課題範疇與論題舉隅:由形上學、心態哲學、和知識學的取角所形成的課題範疇〉,《正觀》第44期(2008年3月),頁205-263.
|
第3週 |
10/01 |
10 Good Questions about Life and Death, part I
* Christopher Belshaw, 10 Good Questions About Life and Death,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5. |
第4週 |
10/08 |
10 Good Questions about Life and Death, part II
* Christopher Belshaw, 10 Good Questions About Life and Death,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5. |
第5週 |
10/15 |
紮根於經典依據的生命探索之一:導向生命之解脫�導向生命之覺悟
〔導向生命之解脫:經典依據〕:《雜阿含經.第1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二冊(T. 99, vol. 2, p. 1)。
〔導向生命之覺悟:經典依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八冊(T 251, vol. 8, p. 848c)。
|
第6週 |
10/22 |
紮根於經典依據的生命探索之二:開啟生命活動的心路歷程�以如來藏開啟煩惱所遮蔽的無盡生命
〔開啟生命活動的心路歷程:經典依據〕:《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第三》,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T 676, vol. 16, p. 692b-c)。
〔以如來藏開啟煩惱所遮蔽的無盡生命:經典依據〕:《大方廣如來藏經》,唐.不空譯,大正藏第十六冊(T. 667, vol. 16, p. 461c)。
|
第7週 |
10/29 |
紮根於經典依據的生命探索之三:以法身開啟如來、眾生、和菩薩可通達之平等性
〔以法身開啟如來、眾生、和菩薩可通達之平等性:經典依據〕:《佛說不增不減經》,元魏.菩提留支譯,大正藏第十六冊(T. 668, vol. 16, p. 467a-b)。
|
第8週 |
11/05 |
生命之目的�生命之意義
* 蔡耀明,〈生命哲學之課題範疇與論題舉隅:由形上學、心態哲學、和知識學的取角所形成的課題範疇〉,《正觀》第44期(2008年3月),頁205-263.
|
第9週 |
11/12 |
生命之意義
* John Kekes, “The Meaning of Life,” Philosophy: The Big Questions, edited by Ruth Sample and et al.,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pp. 337-353.
* John Cottingham, “Chapter 1: The Question,” On the Meaning of Life, London: Routledge, 2003, pp. 1-31.
|
第10週 |
11/19 |
期中報告 |
第11週 |
11/26 |
心識脫離生命體
* Dalai Lama(達賴喇嘛),Sleeping, Dreaming and Dying: An Exploration of Consciousness with the Dalai Lama, 譯成《達賴:心與夢的解析》〈第六章;何謂肉體死亡?〉,楊書婷、姚怡平譯,(台北:四方書城,2004年),頁137-183.
|
第12週 |
12/03 |
死亡與重生:生死中有的修學與導引
* 張宏實,《圖解西藏生死書:認識《中陰聞教救度大法》》〈第一部分.基本認識:死亡歷程的行前須知〉,(台北:橡樹林文化,2005年),頁32-65.
* Chögyam Trungpa,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譯成《藏密度亡經:中陰聞教大解脫》〈講釋〉,鄭振煌譯,(台北:知識領航,2005年),頁19-51.
|
第13週 |
12/10 |
生死輪迴的挺立之道�佛教的生命教育
* Thich Nhat Hanh (一行禪師), No Death, No Fear: Comforting Wisdom for Life, 譯成《你可以不怕死》〈第一章.我們來自何處?我們將去往何方?〉,胡因夢譯,(台北:橡樹林文化,2003年),頁27-41;〈第四章.轉化哀傷與恐懼〉,頁83-113.
|
第14週 |
12/17 |
生命治療
* Tulku Thondup (東杜法王),Boundless Healing: Meditation Exercises to Enlighten the Mind and Heal the Body, 譯成《無盡的療癒:身心覺察的禪定練習》〈第七章.睡與醒的治療禪定〉,丁乃竺譯,(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頁217-226;〈第九章.為臨終者及死者所做的治療禪定〉,頁297-306.
|
第15週 |
12/24 |
生命實踐
* Frank Jude Boccio, Mindfulness Yoga: The Awakened Union of Breath, Body, and Mind, 譯成《正念瑜伽:結合佛法與瑜伽的身心雙修》〈導論.與生命相約在當下〉,鄧光潔譯,(台北:橡樹林文化,2005年),頁29-38.
* Ajahn Brahm, Mindfulness, Bliss, and Beyond: A Meditator’s Handbook, 譯成《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第一、二章.禪修的基本方法〉,賴隆彥譯,(台北:橡實文化,2007年),頁16-38.
|
第16週 |
12/31 |
禪修、解脫、了生脫死、涅槃、生命智慧之開展、生命之覺悟
* 蔡耀明,〈《阿含經》的禪修在解脫道的多重功能:附記「色界四禪」的述句與禪定支〉,《正觀》第20期(2002年3月),頁83-140.
* 蔡耀明,〈《大般若經.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的禪修教授:做為佛典「摘要寫作」的一個練習〉,《中華佛學學報》第17 期(2004年7月),頁49-93.
* 蔡耀明,〈「慧解脫」與「般若波羅蜜多」的銜接和差異:用以看待解脫道和菩提道的關聯的一道樞紐〉,《風城法音》第3期(2002年12月),頁7-15.
|
第17週 |
1/07 |
以佛法解開生命世界的全面實相
* 蔡耀明,〈「不二中道」學說相關導航概念的詮釋進路:以佛法解開生命世界的全面實相在思惟的導引為詮釋線索〉,《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2期(2006年10月),頁115-166.
|
第18週 |
1/14 |
期末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