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近代美學 Modern Aesthetics |
開課學期 |
105-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楊植勝 |
課號 |
Phl3812 |
課程識別碼 |
104 4590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新302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兼通識A4*。。A4*:哲學與道德思考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1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52Phl3812_MoAesth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從哲學的進路介紹西方傳統發展出來的美學課題,內容延續古典美學所講美學的誕生,將介紹的焦點放在西方的十八、十九世紀。其中包括康德的美學、黑格爾的美學、十八世紀美學與十九世紀美學的比較,以及相關的美學課題如「無私趣性」(disinterestedness)、「崇高」(the sublime)、藝術「表現」(expression)的理論、藝術的「媒介」(medium),與藝術「過程」(process)的觀念。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的目標在使學生瞭解西方傳統的美學課題,把握哲學家相關的美學概念;並且,在瞭解這些概念的同時,反省他原本對美、美感與藝術的想法。 |
課程要求 |
學生最好已具有「古典美學」課程的基礎。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三 13:20~15:20 |
參考書目 |
延伸閱讀資料:
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可參考中譯本: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Hegel’s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 edited by T. M. Knox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可參考中譯本: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蔡幸芝,〈康德論崇高〉,載於《從對比到外推》(臺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9),頁165-187
Aaron Ridley著,李志成譯,《柯靈烏》(臺北:麥田出版,2000) |
指定閱讀 |
Daniel Herwitz, 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上課表現 |
20% |
|
2. |
作業 |
30% |
|
3. |
期中考試 |
20% |
|
4. |
期末考試 |
3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0 |
課程介紹與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休姆的品味標準 |
第2週 |
2/27 |
調整放假 |
第3週 |
3/06 |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標準的問題(一) |
第4週 |
3/13 |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標準的問題(二) |
第5週 |
3/20 |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性(一) |
第6週 |
3/27 |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性(二) |
第7週 |
4/03 |
兒童節 |
第8週 |
4/10 |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性(三) |
第9週 |
4/17 |
期中考試 |
第10週 |
4/24 |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道德的善與崇高(一) |
第11週 |
5/01 |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道德的善與崇高(二) |
第12週 |
5/08 |
第四章藝術與經驗:不同於十八世紀的四個關鍵性轉折 |
第13週 |
5/15 |
第四章藝術與經驗:黑格爾的社會表現美學(一) |
第14週 |
5/22 |
第四章藝術與經驗:黑格爾的社會表現美學(二) |
第15週 |
5/29 |
調整放假 |
第16週 |
6/05 |
第四章藝術與經驗:藝術媒介的關鍵性概念(一) |
第17週 |
6/12 |
第四章藝術與經驗:藝術媒介的關鍵性概念(二) |
第18週 |
6/19 |
期末考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