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華禪:安心之道的探索 Chinese Chan Buddhism:An Inquiry into the Ways of a Peaceful Mind |
開課學期 |
103-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陳平坤 |
課號 |
Phl3204 |
課程識別碼 |
104 4650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普303 |
備註 |
兼通識A4*。。A4*:哲學與道德思考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88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32Phl3204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講說菩提達摩來華傳法後在中華地區所開禪門的重要教說。在時代方面,上溯達摩禪法初傳中土的南北朝時期,而下限則定在五家禪法先後興盛的五代左右。
在培養佛學專業能力層次,本課程希望一方面透過當代佛學資料的研讀,為學員介紹中華禪教的精神主軸,另一方面藉由研讀禪門語錄暨史傳資料,幫助學員建立起中華禪學的系統認識,以利日後深入研究中華禪學。
此外,作為通識教育學科,本課程將著重能夠用來安頓身心的中華禪法教學,透過問答討論、禪觀實踐,輔以影片教學,達到讓學員都能因為學習禪法而受用其益的目標。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預期學員達到下列學習成效:
(1)對中華禪教形成較具哲學思辨性格的專業認識。
(2)對當代學界在禪學研究方面的成果有初步瞭解。
(3)憑藉深入中華禪門的語錄和史傳,發掘其宗教或哲學意涵而形成良好的宗教哲學眼光。
(4)從禪學討論、禪法實踐等活動中,汲取有益於個人心身發展的精神資糧。 |
課程要求 |
一、課程學習要求
本課程要求學員課後自習的指導原則,略有五項:
1、對於中華禪門祖師的教法生發興趣。
2、解讀中華禪語錄或史料裡的文義。
3、闡析關鍵概念和重要論述以形成明確問題意識。
4、開放思維路向與針對問題而提出可能答案。
5、確定自己的見解和發表心得或參與討論。
二、每週課後作業
說明:
因為本課程是閱讀中華禪文獻、問答禪學課題、思考生命問題等活動密集推進的課程,所以學員要有充分心理準備,願意獨自和共同研讀、討論、思考課堂教學內外所指定的教材或課題。
1、按照每週課程規畫,本課程鼓勵學員於課後主動大量閱讀、積極自修,因此,安排各週都有其課後閱讀作業。
2、學員可以在共18週的課後閱讀中,選擇繳交至少6次的課後閱讀筆記與心得。
3、凡繳交筆記和心得超過6次者,每多交1次,其總成績分數增加2分,但以加分至12分為頂點。
4、課後閱讀筆記與心得,可將重點放在「筆記」,也可放在「心得」,但以「心得」為最主要。
第1週 :《唐五代禪宗史》第一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2週:《中國禪宗史》第一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3週:《唐五代禪宗史》第二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4週:《中國禪宗史》第二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5週:《唐五代禪宗史》第三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6週:《中國禪宗史》第三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7週:《唐五代禪宗史》第四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8週:《中國禪宗史》第四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9週:《唐五代禪宗史》第五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10週:《中國禪宗史》第五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11週:《唐五代禪宗史》第六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12週:《中國禪宗史》第六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13週:《唐五代禪宗史》第七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14週:《中國禪宗史》第七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15週:《唐五代禪宗史》第八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16週:《中國禪宗史》第八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17週:《唐五代禪宗史》第九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第18週:《中國禪宗史》第九章,讀後筆記與心得,至少1頁。
此外,對於學員課後自習的要求,大致如下(預估每週自習時間為4個小時至8個小時):
1、每位學員在加退選確定後的第三週或第四週起,對於當週所指定的閱讀文獻必須進行課前預習,並且從中發現二三問題、或者提出一二意見,然後寫下、並把它們傳給教學助理,以利教學助理彙整和回應問題、甚至必要時交由授課教師解答。(預估每週1至2小時的預習時間。)
2、學員在小組討論課前,必須針對當週所要討論的主題,撰寫至少1頁(約600∼800字左右)的發言稿,在進行討論之前交給教學助理。(預估每週約需3至4小時閱讀文獻、撰寫發言稿。)
3、每次討論課後,學員需將討論成果(包含意見、建議或心得)發表在課程網頁中的討論區塊,或者閱讀回應其他學員所發表的意見、建議或心得。這個部分的表現將列入小組討論課的平時成績。(預估複習時間是每週1到2小時。)
關於學員課後自習活動,授課教師將提供下列可進一步參閱的資料電子檔:
第1週 :《祖堂集》相關資料選讀
第2週:《景德傳燈錄》相關資料選讀
第3週:《祖堂集》、《景德傳燈錄》相關資料選讀
第4週:《觀心論》、《修心要論》相關資料選讀
第5週:《六祖壇經》
第6週:《六祖壇經》
第7週:《神會和尚遺集》、《神會和堂禪話錄》相關資料選讀
第8週:《禪宗永嘉集》、《永嘉證道歌》
第9週:《祖堂集》、《古尊宿語錄》相關資料選讀
第10週:《絕觀論》、《大珠禪師語錄》、《龐居士語錄》相關資料選讀
第11週:《古尊宿語錄》相關資料選讀
第12週:《參同契》、《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相關資料選讀
第13週:《禪源諸詮集都序》、《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華嚴原人論》相關資料選讀
第14週:《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相關資料選讀
第15週:《溈山靈祐禪師語錄》、《仰山慧寂禪師語錄》、《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筠州洞山悟本大師語錄》相關資料選讀
第16週:《雲門匡真禪師廣錄》、《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相關資料選讀
第17週:《祖堂集》、《寶林傳》相關資料選讀
第18週:《祖堂集》、《古尊宿語錄》相關資料選讀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二 10:30~12:30 |
參考書目 |
古田紹欽,《禪入門》,東京:春秋社,1993。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楊惠南,《惠能》,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陳平坤,《慧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台北:大千出版社,2005。
邢東風,《禪悟之道:南宗禪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顧偉康,《禪宗六變》,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袁賓,《中國禪宗語錄大觀》,北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
鈴木大拙監修,西谷啟治編集,《講座禪》,東京:筑摩書房,1967。
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鈴木大拙,《禪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7。
李淼,《中國禪宗大全》,長春:長春出版社,1991。
D. T. Suzuki, The Essentials of Zen Buddhism,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73.John C. H. Wu, The Golden Age of Zen, Taipei: United Publishing Center,1975.Heinrich Dumoulin, Zen Buddhism: A History, New York: Macmillam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H. Dumoulin & R. F. Sasaki,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Zen after The Sixth Patriarch in the Light of Mumonkan, New York: The First Zen Institue of America, 1990.
John C. H. Wu, The Golden Age of Zen, Taipei: United Publishing Center,1975.
|
指定閱讀 |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9。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考 |
25% |
期中考或期末考是驗收學習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每位學員的學習情況,藉由期末測驗可以提供標驗成效的一次機會,因此,期末測驗成果將占學期總成績的25%。 |
2. |
課堂問答與分組討論 |
40% |
本課程重視問題討論活動。因此,積極準備問題,主動參與討論,將占學期總成績40%。
|
3. |
出席聽講情況 |
10% |
學員出席與上課聽講情況,是檢驗學習成效的第一步。因此,出席狀況、課堂聽講和問答情形,將占學期總成績10%。 |
4. |
課後作業 |
25% |
本課程為了督促學員溫故知新,要求學員必須繳交心得報告。這一部分的成績評量,將占學期總成績的25%。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5 |
〔單元主題一〕 1、課程內容介紹 2、佛教禪定學:禪,是什麼? 3、佛法略說(一) 4、影片觀賞:《釋迦牟尼佛傳記》 |
第2週 |
3/4 |
〔單元主題二〕 1、佛法略說(二) 2、佛法與禪修 |
第3週 |
3/11 |
〔單元主題二〕 1、佛法略說(三) 2、阿含經典的禪觀 |
第4週 |
3/18 |
〔單元主題三〕1、影片觀賞:《達摩祖師傳》 2、菩提達摩來華以前流行中土的禪經與禪論
【小組討論一】《達摩祖師傳》觀後的問題和討論 |
第5週 |
3/25 |
〔單元主題四〕1、菩提達摩禪法與《楞伽經》思想 2、從二祖慧可到三祖僧璨的禪教
【小組討論二】何謂「禪」?為什麼學「禪」?誰需要學「禪」? |
第6週 |
4/1 |
溫書假 |
第7週 |
4/8 |
〔單元主題五〕 1、般若思想與佛性論 2、從三祖僧璨到四祖道信的禪教
【小組討論三】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是一種妥當適切應對人生境遇的禪教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達摩禪教? |
第8週 |
4/15 |
〔單元主題六〕 1、五祖弘忍和北宗神秀的禪法 2、六祖慧能與《六祖壇經》
【小組討論四】如果服用藥物就能擁有「禪」所預期實現的境界——全神貫注和智慧光明,那麼,您會服用那種藥物嗎?服用藥物所達成的「禪」境界是徹底可靠的嗎? |
第9週 |
4/22 |
校外教學活動:法鼓山德貴學苑(演道法師講授)
【期中考週】 |
第10週 |
4/29 |
校外專家學者講演:溫宗堃,法鼓文理學院助理教授,澳洲昆士蘭大學宗教學博士 講題:「正念禪修」。 |
第11週 |
5/6 |
〔單元主題七〕1、慧能禪教與文殊法門 2、《壇經》裡的心性論
【小組討論五】「正念」是什麼意思?它在佛教禪修傳統中的淵源是什麼?在這一週以來,您試著練習「正念」禪修活動的心得是什麼? |
第12週 |
5/13 |
〔單元主題七〕 1、「六祖慧能傳」觀賞 2、《六祖壇經》的禪教 |
第13週 |
5/20 |
〔單元主題七〕 1、《壇經》裡的功夫論 2、慧能禪法之分流
【小組討論六】學習中華禪法會使自己的生命品質、生活情況更好嗎?如果可能,您會怎樣進行禪修? |
第14週 |
5/27 |
校外專家學者講演:釋果如,祖師禪林方丈,美國喬治亞大學人文科學碩士,講題:「祖師禪的智慧人生」 |
第15週 |
6/3 |
〔單元主題八〕1、神會的禪思想 2、青原行思與南嶽懷讓的禪法 3、永嘉玄覺的禪思想
【小組討論七】在中華禪教傳統中,打坐、參禪到底有什麼意義或價值?它們會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的各種事業或行動呢? |
第16週 |
6/10 |
〔單元主題九〕 1、牛頭法融的禪教與老莊思想 2、馬祖道一及洪州宗門下的禪法
【小組討論八】中華禪教裡有所謂「道不用修」的看法,它是什麼意思?它是一種合理可信的禪思想嗎? |
第17週 |
6/17 |
〔單元主題十〕 3、石頭希遷及其門下的禪教 4、黃檗希運的禪學
【小組討論九】透過禪修而洞見「諸法實相」或「世界真相」,真有那麼重要嗎?禪修能夠掌握得到「諸法」或「世界」的真實情況嗎? |
第18週 |
6/24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