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文化人類學丙
Cultural Anthoropology (c)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學程  臺灣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王梅霞 
課號
Anth2003 
課程識別碼
105 201C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新505 
備註
以社會系、歷史系及心理系學生優先。可充抵通識A35*。兼臺灣研究學程。
總人數上限:8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Anth2003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這門課程引導同學探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對於人與環境、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超自然等方面的觀念與作為。這些作為表現在親屬關係、宗教儀式、經濟活動、政治過程、與物質文化等面向。課程中對於資本主義、族群與認同、國族建構這些課題的關注,也帶領同學思考當代社會的多重面貌。最後探討情緒人類學、歷史人類學這些議題,如何開展出對於社會文化理解的新視野,希望幫助同學進一步思考人類社會的可能性與個人的能動性。


 

課程目標
帶領同學思考當代社會的多重面貌,希望幫助同學進一步思考人類社會的可能性與個人的能動性。
 
課程要求
各周由教師進行2小時演講,以課綱之議題為主要架構,講授必讀書目(打*號之文章)及延伸閱讀內容。
接著由教學助教帶領1小時分組討論,一方面複習課堂講授內容,另一方面以各週建議題目為基礎進行討論,也歡迎同學從網頁、新聞、生活經驗、文學作品中提出問題及感想。
上課同學必須事先閱讀該週必讀,並參與分組討論(由助教負責分組,及分配各組報告文章)。期中報告這一週與老師、助教討論期中報告主題,於期末考之前繳交書面報告。再以期末考測驗學習成果。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Eriksen, Thomas Hylland
2001 Small Places, Large Issues: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2008(2001)小地方,大議題︰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平時成績 
30% 
出席率、分組報告、課堂討論  
2. 
期中報告 
30% 
期中確定題目,期末考之前繳交書面報告,字數3000-5000字 
3. 
期末考 
40% 
準備課綱上所提出之議題  
4. 
加分作業 
5% 
繳交閱讀指定文本或影片的書面心得/或討論課助教指派的作業,每週限一篇,每一篇可加總分一分,以五分為限,總成績以100分為限。字數1000-2000字。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5  導論 (2月25日)
進行課程介紹、及說明修課要求
(放映影片:天堂性向,57min.) 
第2週
3/04  親屬人類學(一):繼嗣原則或聯姻原則(3月4日)
(1) 以非洲民族誌為例,討論在一個沒有現代國家和法律的社群中,社會秩序如何維持?「親屬」和「政治」的關係為何?「結構功能論」對社會的看法為何?(2) 另一方面,透過南亞民族誌討論︰聯姻原則如何作為社會結構變遷的機制?如何透過「結構原則」界定研究對象?如何從社會過程重新思考「社會結構」?結構變遷的動力為何? (3) 是否能夠從「財產繼承方式」這個研究途徑解釋非洲繼嗣原則和南亞聯姻原則?
(放映影片:文化團結,59min.)
 
第3週
3/11  親屬人類學(二)︰親屬與人觀(3月11日)
(1) 東南亞的馬來人如何透過同居共食來界定生物的及社會的認同?在這過程中,「認同」如何具有流動性及多重性的特質?為何用“relatedness”一詞替代“kinship”? (2) 從臺灣南島民族的研究重新思考「結構功能論」的限制,例如︰透過信仰來理解布農人的「父系」性質及親屬稱謂?當地人如何透過「人觀」來界定親屬? (3) 「人觀」(the concept of person)的研究如何反省西方「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觀點?
 
第4週
3/18  親屬人類學(三)︰親屬與性別(gender)(3月18日)
(1) 「性別研究」如何反省傳統人類學的知識架構、及親屬概念? (2) 從新幾內亞的民族誌探討︰交換過程中,交換物如何具有人的特質?一個人如何同時具有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並且透過交換過程改變這些特質,同時建構社會關係? (3) 透過非洲民族誌探討︰「性別」如何作為實踐的過程?實踐過程中,社會秩序及宇宙觀如何具有改變的可能性?
 
第5週
3/25  經濟人類學(一):交換 (3月25日)
(1) 交換」如何作為整體的社會事實?禮物交換和商品交換的邏輯是相互對立的嗎? 「純粹」的禮物是在什麼政治經濟條件下才有發展的可能? (2) 西方貨幣的傳入對於傳統社會的衝擊? 不同文化如何賦予「貨幣」不同的象徵意義?短期的個人競爭關係和長程的社會與宇宙秩序的再生產如何轉化或結合? (3) 如何透過交換探討「原始」社會的動態性?
 
第6週
4/01  溫書假(4月1日) 
第7週
4/08  經濟人類學(二):生產 (4月8日)
(1) 部落社會的的生產單位和生產關係為何?歷史變遷的動力為何? (2)鄉民社會是否有其獨特性?第三世界的鄉民經濟如何與全球資本主義相結合(articulate)?「文化」在經濟變遷過程的角色為何?
 
第8週
4/15  翻轉教室 (4月15日)
請同學欣賞一部與人類學議題相關之影片,上傳1000-2000字報告至討論區,鼓勵同學進行討論
參考影片︰黑色收成(82 min.);非洲虎(89 min.);無米樂(110 min.)
也歡迎同學建議其他影片
 
第9週
4/22  期中報告(4月22日)
各人提出期中報告題目、資料、目前遇到問題等,由助教安排每人15分鐘討論,討論時間表在前一周確定。
 
第10週
4/29  宗教人類學(一):儀式與宗教變遷(4月29日)
儀式如何具有獨立的機制來解決社會的衝突?以峇厘島的研究為例,討論如何透過「理性化」的概念來解釋印尼從「傳統」到「現代」 宗教上的轉變﹖在多文化接觸的地區,不同文化如何整合?
 
第11週
5/06  宗教人類學(二):人類思維的普同性及特殊性(5月6日)
能否透過「參與律」、「互滲律」(law of participation)來討論「原始人」思惟的獨特性?如何以非洲然德人的巫術、魔法與神諭探討當地人思惟的合理性?
 
第12週
5/13  宗教人類學(三):人類思維的普同性及特殊性(5月13日)
(1)你認為人類心靈深層結構具有普同性嗎?(2) 透過南亞民族誌討論︰聯姻原則如何作為社會結構變遷的機制?如何透過「結構原則」界定研究對象?如何從社會過程重新思考「社會結構」?結構變遷的動力為何? (3) 以印度種姓制度(caste)的研究為例,討論如何將二元對立結構與當地人的象徵觀念結合,幫助我們深入了解當地人所認知的社會秩序?
 
第13週
5/20  宗教人類學(四):意識型態、反抗、歷史記憶(5月20日)
(1) 透過馬達加斯加及南非民族誌論述︰宗教如何做為意識形態,一方面提供個人存在的意義,一方面也合法化不平等的權力關係?社會變遷過程中,宗教性質的改變,以及當地人如何透過宗教來表達對外在世界的反抗? (2) 透過夏威夷的民族誌討論,事件和結構之間的辯證關係為何?此外,美拉尼西亞的民族誌又如何透過「意象」(image)的分析來呈現「傳統」社會的的動態性?不同社會文化具有如何不同的歷史記憶機制?
 
第14週
5/27  翻轉教室(5月27日)
請同學欣賞一部與人類學議題相關之影片,上傳1000-2000字報告至討論區,鼓勵同學進行討論
參考影片︰我想瞭解你的明白(86 min.);重返憂鬱的熱帶(71 min.);馬達加斯加傳說(65 min.)
也歡迎同學建議其他影片
 
第15週
6/03  政治人類學(一):權力是什麼?(6月3日)
(1) 非西方社會的「權力」觀念如何不同於西方社會的「權力」觀念?以布農族民族誌為例,討論不同性質的權利與國家之間衝突與轉化的過程為何?此外,從「實踐倫理」的角度探討︰印尼傳統的權力觀念如何影響其對市場經濟、文官體系和民主政冶的接受與否? (2) 如何重新思考「族群」與「認同」的概念?
 
第16週
6/10  政治人類學(二):國族建構及全球體系(6月10日)
(1) 「民族國家」如何作為想像的共同體?其文化及社會結構的條件為何?不同階段「民族國家」的特殊性和共同性? (2) 在資本主義形成過程中,「國家」所扮演的角色?全球資本主義如何重新形塑非西方國家的社會性質? (3) 以非洲民族誌為例,討論意識形態如何被經驗,以及結構秩序改變得可能性為何?
 
第17週
6/17  新的課題:情緒人類學、物質文化(6月17日)
(1) 情緒研究對於人類學傳統的反省為何?「情緒」研究尤其適合分析什麼性質的社會?以東南亞及南美民族誌探討,如何透過「情緒」的面向,重新思考「權力」的性質及當地人的「歷史」? (2) 資本主義如何重新塑模人的心靈? 消費過程如何重新創造人的自我認同和社會關係? 如何透過消費來瞭解主體和客體相互界定的過程? 新商品的消費如何與原有文化意義相結合,或者創造新的意義?西方歷史過程中,「糖」的意義的改變? 如何從更寬廣的政治經濟史(商業資本主義及工業資本主義的後展)探討此意義的改變過程? 不同階級如何競爭及操弄意義?
 
第18週
6/24  期末考(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