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文化田野實習與方法上 Field Method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with Practices) (1) |
開課學期 |
111-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人類學系 |
授課教師 |
張正衡 |
課號 |
Anth3009 |
課程識別碼 |
105 30401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全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水源人201 |
備註 |
初選不開放。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初選不開放,登記方式8/15公佈於系網,未登記者選課無效。限本系、雙主修。先修規定請見系網。 總人數上限:2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授課時間:每周三上午10:20-12:10;寒假田野實習
授課地點:水源校區人類學系系館201
授課教師:張正衡
Email:cchang23@ntu.edu.tw
先修規定:
本系生:修畢文化人類學
雙主修生:需修畢文化人類學,同時須修滿本系課程30學分始可登記修習田野實習與方法課程。(本系課程包含系訂必修45學分和系訂選修29學分)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為針對人類學系的三年級學生所開設之研究方法課程,目的在於帶領學生演練文化人類學田野工作的方法基礎與調查程序。修課同學將學習到以人類學觀點掌握社會文化現象的技巧,熟悉以抽象概念和邏輯分析經驗材料的方式,體會其背後所可能伴隨的學術與倫理議題,並於最後有系統地將之書寫為短篇的民族誌敘事。本課程分為上下學期,上學期的教學重點為田野研究方法之學習與分組演練。修課同學並須於寒假時集體前往教師所選定之田野地,實地執行上學期所設計之田野研究計畫。至於第二學期的學習內容則為田野資料的整理、分析以及民族誌寫作的相關訓練。而在兩學期的課程結束後,同學們的民族誌書寫也會依循系上的慣例集結成冊,並分送給報導人或相關單位收藏。
為了完成必要的行前訓練,修課同學在本學期必須每週進行高密度的文本閱讀、摘要與課堂討論,以吸取田野工作前輩們的實作經驗;與此同時,也需要完成幾次的小型田野習作來熟悉基本的田野技法如觀察、訪談、與田野記錄。在學期的後半段,修課同學還需要自行搜尋與閱讀相關的文獻、擬定研究構想,以作為寒假時參加集體田野調查旅行(目前預計於2023年1月3日~1月13日之間進行)時的工作方針與知識基礎。
本次的寒假田野調查地點設定在台南市安南區的鹿耳門。此地雖然在台灣近代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其實並非很大的聚落。聚落的外圍被大面積的溼地、魚塭與工業區環繞著,形成相當混雜的一種生活樣貌。由於台南科技工業區的進駐和台南市區的整體發展,安南區也開始t出現衛星市鎮常見的郊區景觀,加上台江國家公園的成立,更加增添了這個區域的複雜性。和其他的周遭市鎮一樣,鹿耳門區域內部也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廟宇和宗教據點,而其中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兩座香火鼎盛的媽祖廟。就此而言,鹿耳門雖然範圍不大,卻充滿了縱橫交錯的文化權力與歷史痕跡。對於田野工作者來說,可能在此進行調查的主題範圍從傳統的民間宗教、族群關係、生計產業、社會組織、環境生態開始,一直到當代的觀光、養殖漁業、文化遺產、社區營造、基礎設施等為止,應該是個具有潛力與挑戰性的田野地點。
文化田野實習是本系的核心課程之一;而對於文化人類學家而言,「出田野」更是學科專業認同的標記。不過,今天許多其他學科的研究者乃至於實務界的專家,也都經常會進行所謂的田野調查,甚至許多民族誌研究法的教科書也都不是由專業人類學家執筆、針對人類學讀者所寫成的。在這樣的情境下,文化人類學家雖然無需急於獨佔田野工作者的名號,卻也被迫要重新確認這個學術志業的知識特性與情感結構,重頭思考這個學科在當代社會中的獨特性與貢獻。這一整年兼具理論與實作的田野工作訓練,希望能讓修課同學親身體會文化人類學家的業務機密(the tricks of the trade),在實際的旅行、對話與傾聽觀看中,對人類學的專業知識產生更具體、深刻的理解,並且讓它與你後續的人生發生更密切的聯繫。 |
課程要求 |
不論把田野比喻為一門「藝術」、一種「技藝」、一套「技法」或者是一項「手工藝」,其間的共通之處在於這些論者都同樣理解到:田野工作比起學習其他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還更加必需在實地操作的過程中學習,甚至必須透過身體感官經驗來進行。因此這門課要求同學進行一系列的實作演練。本學期會要求同學完成幾次田野習作,而且同學繳交的習作成果將成為是我們上課的討論重點。我們會在NTU COOL上開放同學相互評閱各位的田野習作(因此請留意自身作業中的私密資訊與敏感文字),並讓各組的代表在課堂上分享操作的過程與心得。因為與上課流程密切相關,因此田野習作不能遲交或缺交,還請修課同學們配合。
除了田野習作之外,這門課程的學習管道仍然高度仰賴大量的閱讀、分析與反思過程。每週指定的讀本不僅會有實用的田野技藝指引,也包含了可以從中學習的田野書寫與民族誌研究。每一次上課時的課堂活動,除了操演特定的田野研究技法之外,教師都會提出與當週閱讀文本相關的討論問題,邀請不特定的同學進行回應與分享。事實上,唯有透過同學的主動思考與參與討論,看似枯燥的研究方法步驟才會成為切身可運用的個人知識。因此每一位選課同學必須每個星期閱讀指定材料,並且在上課之前撰寫篇幅一頁以內的閱讀筆記,精準陳述該週讀本的要點與個人反思,於上課日的前一天晚上12點前上傳至NTU COOL。雖然每週的閱讀材料基本上以學期初決定的文本為主,但視上課討論的狀況與學習需求,也可能會適度地調整閱讀材料的範圍或內容。
在這個COVID-19的時代裡,這門課的規劃和安排隨時可能受到疫情變動之連鎖效應所衝擊。課程的寒假實習與實作時間規劃,皆可能迫於後續的情勢變動而有所調整。在疫情下進入地方社會中進行實作時,請修課同學優先考慮自身行動的風險,並在有所疑慮或困擾時與教學團隊討論。最後,雖然這門課程希望透過扎實的訓練來培養修課同學的專業能力,但若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遭遇任何的學習狀況或障礙,都歡迎向教師或助教尋求協助,共同完成這一整年的學習。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
參考書目 |
Best, Joel。2021。《洞見》。台北:麥田
Prochnik, George。2021。《追尋寧靜:一場顛覆聽覺體驗的田野踏查,探索聲音的未知領域》。台北:漫遊者
Scott, James C.。2021。《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從生活中的不服從論自主、尊嚴、有意義的工作及遊戲》。台北:麥田
Smith, Monica L.。2021。《城市、演化、人:人類與城市的6000年故事》。台北:臉譜
Walker, Rob。2021。《觀察的藝術》。台北:大塊
今和次郎。2018。《考現學入門》。台北:行人
孫于甯、劉上萱。2020。《街仔路採集誌》。台北:遠流
黃應貴主編。2016。《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新北:群學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