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陌生人研究
Study on Stranger 
開課學期
104-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人類學系  
授課教師
顏學誠 
課號
Anth4004 
課程識別碼
105 4188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水源人105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42Anth4004_strange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有三個主要的目標:第一個目標是討論人類學與社會學在處理陌生人現象的差異。研究小規模社會起家的人類學將陌生人視為是社會單位之外的他者。人類學者對陌生人的研究,就如田野調查是要尋求異文化的接納,著重在如何將整合至群體之內,或是兩個群體如何透過交換而發生勾連的過程。對研究西方現代社會起家的社會學而言,陌生人已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例如猶太商人之於德國社會),但因認同問題而與主流群體有所隔閡。社會學對陌生人的研究強調的是主流群體與陌生人之間的對立。
除了討論人類學與社會學的差異,本課程的第二個目標是從社會距離的同步與對稱來銜接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討論。初民社會的社會距離是同步的。陌生人在各種社會距離(例如,親屬距離、空間距離、道德距離)都是離自我最遠的。但是在大規模社會中,同步性被打破。「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即清楚地呈現出空間距離與親屬距離的不同步。另一方面,初民社會中的社會距離是對稱的:你對我而言是陌生人,我對你也是陌生人。但是在大規模社會,對稱性被打破了,出現了我認識你但你卻不認識我的陌生人(例如偶像之於粉絲);也出現了你認識我但我卻不知道你的陌生人(例如尾隨者或政府的監控者)。相對於社會學家先挑選特定形態的陌生人(例如,猶太商人、移民、社會邊緣人),將之視為陌生人的原型後再來進行分析,我們將從結構性的差異來區辨不同類型的陌生人。
本課程的第三個目標是分析不同社會類型對待陌生人的方式。根據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說法,我們對於他者的認識來自於他對我們的意義。以儒家的五倫為例,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相互定義,確定了彼此該扮演的腳色與應對進退的原則。相對而言,陌生人不能定義我該扮演的腳色,因此他也不對我有任何意義。人類學在初民社會的研究顯示,不具社會意義的陌生人是恐懼也同時是可欺侮的對象。這種對待陌生人的負面態度延續到今日。但是,當我們被迫與陌生人生活在一起,這種態度將不利愈大規模複雜社會的運作。不同於小規模的初民社會可以規避與陌生人的接觸,複雜社會必然需要建立起與陌生人的原則。這門課從社會演化的角度比較初民社會與複雜社會對待陌生人的態度。初民社會往往以親屬關係的遠近來決定互動的方式。對沒有親屬關係的陌生人,人們是不用承擔任何的道德義務與責任。但是,當文明社會出現,我們看到各種對陌生人的道德訴求。本課程將以先秦諸子的論述為對象,從「親親」與「尚賢」的爭論中,探討中國文明處理陌生人的方式。

 

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比較人類學與社會學在處理陌生人議題上的差異;討論這兩門學問可能在處理陌生人問題上的銜接;以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為例,探討人類社會從小規模社會演化進入大規模社會時整合陌生人的方式。 
課程要求
上課參與 30%
閱讀報告 40%
期末報告 3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3  課程介紹 
第2週
3/01  社會學的陌生人:來了不走的陌生人 
第3週
3/08  社會學的陌生人:主流群體之外的陌生人 
第4週
3/15  社會學的陌生人:現代與後現代的轉變 
第5週
3/22  人類學的陌生人:局外人與他者 
第6週
3/29  人類學的陌生人:誰能為他者發聲? 
第7週
4/05  春假 
第8週
4/12  人類學的陌生人:促發結構轉變的他者 
第9週
4/19  期中考 
第10週
4/26  人類學的陌生人:田野與職業陌生人 
第11週
5/03  陌生人與交換:同心圓與社會距離 
第12週
5/10  陌生人與文明 
第13週
5/17  社會距離的同步與不同步 
第14週
5/24  不對稱關係下的陌生人 1: 你認識我但我不認識你 
第15週
5/31  不對稱關係下的陌生人 2: 我認識你但你不認識我 
第16週
6/07  如同手足般的陌生人: 想像的共同體 
第17週
6/14  被排斥的陌生人: 種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