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台灣原住民族當代議題
Contemporary issues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開課學期
103-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童元昭 
課號
anth4023 
課程識別碼
105 421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新401 
備註
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
總人數上限:6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1anth4023_contemp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台灣社會近20年來已逐漸接納多元社會的理念,原住民族自1996年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0年改名為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以來,積極推動立法,通過了原住民基本法(2005),及其下的原住民身分法(2001公布,2008修正)、原住民族教育法(1998公布、2013修正)、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2007公布)、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辦法(2001公布、2013修正)、原住民族地區資源共同管理辦法(2007)、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1990公布、2007修正)。

本課程將由國家法律與原住民族(各族)、文化與歷史過程兩個角度,討論原住民當前的處境與發展。課程為三小時,其中第三小時為小組討論。全學期將有六周邀請客座講者,其中兩次採對話形式,四次為演講。對談以雙方同意的三個子題,各發言15分鐘,再開放討論。 

課程目標
台灣社會在解嚴後快速本土化,並形成了多元文化社會的理念與政策。台灣原住民在公共領域上的參與也愈受到矚目,許多流行文化中的佼佼者,不論歌手或職棒球星也以原住民身分自豪。同時,我們經常看到關於土地權利,或森林資源的爭議,如美麗灣、銅門等。台灣大學承襲自帝國大學的實驗林在921震災後與近年的梅峰農場也都涉入了原住民傳統領域與通行法律制度之間的衝突。台灣有多元文化社會的理念,但在理念的落實上,仍有一段距離要走。

課程所涵蓋的每一主題將盡可能從法律面,原住民經驗面,與文化面三個方向去檢視政策�辦法,現實與文化自主性。同學修習這門課將可理解多元文化社會理念在日常生活實踐的意義,而參與推動落實這樣的理念。 
課程要求
課程期待選課學生可以掌握每一主題對原住民的重要性及相關的不同觀點,並能區別不同觀點之論述。

每周有一至三篇的指定閱讀文章,學生應在上課前閱讀。上課時學生的提問與對老師問題的回應,都需有指定讀物為基礎,這一部分連同出席計入成績,佔10%。

分組討論需同樣以指定文章為基礎,回應討論提綱。這一部份分為分組討論當場與事後ceiba上的發言,連同作業一的口頭報告,共佔成績的20%。

佔分數比例達70%的是兩份作業。作業(一)以實作為主,作業(二)則偏重議題的學術分析。作業(一)並在第十二周口頭發表,表現納入討論課20%之內。學期中同學需完成兩份作業:作業(一)於第十二周課堂上分享並上傳ceiba。作業(二)本文5,000字,於期末考周上傳ceiba網站,並公開。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課程大綱檔案說明:打星號為必讀書目)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原住民族與國家:歷史與比較的觀點

第三週 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與文化傳承
客座講者(對話):陳張培倫(原民會副主委、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與文化傳承
必讀書目
*陳張培倫
2010 〈原住民族教育改革與原住民族知識〉,《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8:1-27。
2009 〈關於原住民族知識研究的一些反思〉,《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5:25-53。
*周惠民
2010 〈臺灣社會變遷下的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刊於《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黃樹民、章英華編,頁259-296。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第四週 傳統領域、共管與自治(一)

必讀書目
*官大偉、林益仁
2008 〈什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臺大考古人類學刊》69:109-141。
*羅素玫
2010〈文化認同、生態衝突與族群關係:由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傳統領域論述談起〉,《考古人類學刊》72 : 1-33。

延伸書目
盧道杰、吳雯菁、裴家騏、台邦•撒沙勒
2006 〈建構社區保育、原住民狩獵與野生動物經營管理間的連結〉。《地理學報》46:1-29。

第五週 傳統領域、共管與自治(二)
客座講者: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民族自治、傳統領域與自然資源管理-泰雅族的例子

必讀書目
*官大偉
2013 〈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以泰雅族Mrqwang群之人河關係為例〉,《地理學報》70:69-105。

延伸書目
林靖修
2013 〈供水系統與在地知識:以布農族望鄉社區水資源管理研究為例〉。刊於《風和日麗的背後-水•科技•災難》。范玫芳、林宗德、李河清、潘美玲、楊谷洋、駱冠宏編,頁230-269。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針對銅門部落與丹大林區山林守護案例、台大梅峰農場與台糖大農大富農場案例等的專家學者的網路評論及發言討論。

第六週 生態、文化與經濟(一)

*靳菱菱
2010 〈漁場保育與族群文化發展的兩難:以台東富山漁場及蘭嶼禁漁區爲例〉。《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3(1):1-25。
*傅君
1996 〈台灣原住民「生態智慧」與野生動物保育〉。《山海雜誌》17:42-51。

延伸閱讀
傅君
2013 〈台東縣排灣族當代狩獵行為模式的討論〉。《東台灣研究》20:3-40。
洪廣冀
2004 〈碎形經濟:兩個泰雅民族誌的比較分析〉。刊於《文化研究月報》35,2004年2月15日出刊。線上資源:http://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35/journal_park294.htm

第七週 生態、文化與經濟(二)
客座講者:夏黎明(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召集人/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退休教授)
〈社會創新與當代部落發展:東台灣的個案〉

*陳文德
2014 〈文化產業與部落發展:以卑南族普悠瑪(南王)與卡地布(知本)為例〉。《考古人類學學刊》80:103-140。
*黃應貴
1993 〈作物、經濟與社會: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5:133-169。

延伸閱讀
李謙和​、張瓊文
2013 〈有機農業的非制度性信任產銷網絡之建構:以加納納合作農場為例〉。東台灣區域與環境學術研討會。台東:台東大學。
D ​. MacCallum​(eds)
​2009 Social Innovation and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Surrey : Ashgate.

第八週 為什麽要有原創條例?(一)

*林開世
2007 〈U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Protect Indigenous Cultures: Critique on the Recent Development in Taiwan?〉。《臺大考古人類學刊》67:185-220。
*陳張培倫
2011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中的集體權議題〉。《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3):83-101。
*黃居正
2011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與原住民族數位典藏〉。《原住民族文化傳播學刊》1:48-74。

第九週 為什麽要有原創條例?(二)
客座講者(對談):蔡志偉 Awi Mona(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文教法律碩士班副教授)
講題:原住民族傳統智慧與文化資產的保護與發展

必讀書目
*蔡志偉
2013 〈原創條例、部落治理與文化發展〉。「重返社群資源—原住民族集體文化權利之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宣讀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2月21日。

延伸書目
伊婉•貝林
2013 〈以傳統智慧創作保護制度作為自治之開端:賽德克族之操作經驗〉。「重返社群資源—原住民族集體文化權利之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宣讀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2月21日。
童元昭、陳品姮
2010 〈從典藏民族誌影片之社區放映看資訊流動的形式與意義:以排灣族《內文社五年祭》影片為例〉。《原住民自然人文期刊》2:1-30。

第十週 「我們也有文化」:展示、展演與認同(一)

必讀書目
*童元昭、葉神保
2013 〈Tjaquvuquvulj的散與聚:跨部落集體性的多重再現〉。《台灣原住民研究季刊》6(4):39-75。

第十一週 祭儀連絡多點的家

必讀書目
*傅仰止
2001 〈第一章:都市原住民概說〉。刊於《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頁1-49。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士範
2005 《平和(Piuma)排灣族丶城鄕遷移與社會文化變遷》。台北:稻鄉。(第二、四章)

延伸閱讀
謝世忠、劉瑞超
2007 《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與文化認同》。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章英華、林季平、劉千嘉
2010 〈臺灣原住民的遷移及社會經濟地位之變遷與現況〉。刊於《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黃樹民、章英華編,頁51-120。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陳永龍
2010 〈河岸邦查部落再生成與漂留族群生計重建:阿美族「都市原住民」自立家園的社會安全涵義〉。《臺灣社會研究》77:135-175。
關曉榮
2013 《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台北:南方家園出版社。
葉淑綾
2014 〈移民與宗教:以阿美族的研究為例〉。「2014年台灣原住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9月15-17日。
林易蓉
2009 《溪洲部落空間尋根-與原鄉部落的空間模式》。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範
2005 《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台北:唐山
2006 《阿美族都市新家園:近五十年的臺北縣原住民都市社區打造史研究》。台北:唐山。
2008 《飄流的部落(niyaro’):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台北:唐山。
2009 《聽見「那魯灣」(na-lu-wan) : 近五十年臺北縣都市原住民民謠的形成與流傳文化史》。台北:唐山。
2010 《成為「板模」師傅 : 近五十年台北縣都市阿美族板模工師傅養成與生命史》。台北:唐山。
2011 《阿美族都市教會 : 近五十年新北市都市原住民基督教信仰生活史》。台北:唐山。


第十二週 參加南島民族國際會議

第十三週
客座講者:希•雅布書卡嫩(張淑蘭)
紀錄片:《面對惡靈》2001
講題:從《面對惡靈》談蘭嶼最佳照護模式

延伸閱讀
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臉書
曾宏民
2007 〈從《面對惡靈》到《希•雅布書卡嫩》〉。刊於《南方電子報》,2007年9月21日出刊:http://enews.url.com.tw/enews/44162
張淑蘭
2009 《從獨居到分開居住:以三位達悟老婦人為例》。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第十四週 作業(一) 分享會

第十五週 原住民的聲音:漢語文學

必讀書目
*孫大川
2000 〈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試論原住民文學的可能〉。《山海世界》,頁107-137。台北:聯合文學。
2005 〈用筆來唱歌─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195-227。
*高旋淨
2013 〈台灣原住民文學的逆寫策略:以小說《玉山魂》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6(4):119-146。

第十六週 文化與神學(一)

必讀書目
*曾宗盛
2006 〈基督福音與住民文化的會遇:聖經「蛇象徵」與排灣族「蛇圖騰」的對話〉。《玉山神學院學報》13:57-78。
*布興•大立
2012 〈台灣原住民文化與基督教福音的對遇:衝突與互動〉。刊於《台灣原住民族生存的神學》,頁95-130。花蓮壽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玉山神學院。

延伸閱讀
姑目•荅芭絲
2005 〈賽德克與基督教碰撞的信仰觀-以Tkdaya部落為例〉。《玉山神學院學報》12:125-175。
撒依努•得別格(戴明雄)
2003 〈基督宗教與排灣族傳統宗教信仰之探討〉。《臺北利氏學社年刊》6:37-53。
丁立偉
2008 〈台灣原住民巫術牧靈神學反省〉。刊於《原住民巫術與基督宗教》,胡國楨、丁立偉、詹嫦慧編,頁166-178。台北市:光啓。
丁立偉、詹嫦慧、何萬福
2008 〈台灣天主教原住民巫術口述歷史〉。刊於《原住民巫術與基督宗教》,胡國楨、丁立偉、詹嫦慧編,頁180-217。台北市:光啓。
顧坤惠
2004 〈宗教過程:改宗vs.本土化-一個排灣族的例子〉。刊於《文化研究月報》18,2002年8月15日出刊:
http://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18/journal_park125.htm

第十七週 文化與神學(二)
客座講者:巫化巴阿立佑司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東部排灣中會牧師)
講題:排灣族與基督宗教

*譚昌國
2005 〈基督教教義、傳統文化與實踐初探:以東排灣拉里巴聚落臺坂長老教會為例〉。《臺灣宗教研究》4(2):113-158。

第十八週 期末考週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作業一 
35% 
數位部落資源活用實作:綜合你對部落當前處境與需求的認識,運用資料庫的資料,設計出符合部落目前需求的方案。若以文字為主,字數限5,000字。若以影音或其他形式為主,需附1,000字的文字說明 
2. 
作業二 
35% 
請自課程各週主題中擇一,分析讀物、上課演講與同學討論(含ceiba),與其他課外學術論文(兩種以上)後,提出你自己的論證與觀點。字數5000字。 
3. 
討論課     
20% 
討論課發言、Ceiba發文,及作業(一)口頭報告 
4. 
上課參與 
10% 
出席和上課提問與回應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5  課程簡介及參觀人類學博物館 
第2週
9/22  原住民族與國家:歷史與比較的觀點 
第3週
9/29  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與文化傳承
客座講者(對話):陳張培倫(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第4週
10/06  傳統領域、共管與自治(一) 
第5週
10/13  傳統領域、共管與自治(二)
客座講者: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第6週
10/20  生態、文化與經濟(一) 
第7週
10/27  生態、文化與經濟(二)
客座講者:夏黎明(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退休教授) 
第8週
11/03  為什麽要有原創條例?(一) 
第9週
11/10  為什麽要有原創條例?(二)
客座講者(對談):蔡志偉 Awi Mona(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文教法律碩士班副教授) 
第10週
11/17  「我們也有文化」:展示、展演與認同(一) 
第11週
11/24  祭儀連絡多點的家  
第12週
12/01  參加南島民族國際會議 
第13週
12/08  客座講者:希•雅布書卡嫩(張淑蘭)
紀錄片:《面對惡靈》2001 
第14週
12/15  作業一分享 
第15週
12/22  原住民的聲音:漢語文學
 
第16週
12/29  文化與神學(一)  
第17週
1/05  文化與神學(二)
客座講者:巫化巴阿立佑司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東部排灣中會牧師)
講題:排灣族與基督宗教  
第18週
1/12  期末考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