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臺灣戲劇名著選讀 Masterpieces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Drama |
開課學期 |
108-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戲劇學系 |
授課教師 |
林智莉 |
課號 |
Thea2022 |
課程識別碼 |
109 2204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帶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總一館108 |
備註 |
兼為經典人文、臺灣研究及亞洲藝術學程課程。學程學生請於開學後向授課教師索取授權碼加簽。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7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82Thea2022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以臺灣現當代重要劇本選讀、評析與欣賞為主,選本考量從日治時期到當代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創作及演出具有代表性的劇本,以新劇、京劇、崑劇、歌仔戲等各劇種的原創、改編及實驗劇作為主,透過重要劇本的選讀與評析,了解臺灣現當代戲劇發展的歷史因素及受文化意識、劇場美學及審美觀等影響,所發展出的多元樣貌。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透過臺灣戲劇名著選讀,擬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1. 具備閱讀劇本的能力。
2. 具備評析劇本的能力。
3. 了解臺灣戲劇發展的內外緣因素及歷史。
4. 了解當代臺灣戲劇的發展趨勢與多元樣態。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以教師講授及光碟賞析為主。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1)蔡欣欣:《台灣戲曲景觀》(台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2)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3)于善祿:《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與詮釋》(台北:遠流,2014年)。
(4)楊馥菱:《臺灣歌仔戲跨文化現象研究》(台北:萬卷樓,2019年)。
(5)陳芳:《莎戲曲與跨文化劇場》(台北:臺灣師大出版社,2019年)。 |
指定閱讀 |
(1)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增修版)》,(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2)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3) 林摶秋,《閹雞》,《國民文選.戲劇卷》(台北:玉山社,2004年)。
(4) 俞大綱:《王魁負桂英》,《俞大綱全集》(台北:幼獅,1987年)。
(5) 王安祈、劉建幗:《十八羅漢圖》(台北:時報文化,2019年)。
(6) 曾永義:《蓬瀛續弄》(台北:國家出版社,2016年)。
(7) 施如芳:《快雪時晴》(台北:天下文化,2017年)。
(8) 王安祈:《金鎖記》,《絳唇珠袖兩寂寞:京劇.女書》(台北:印刻,2008年)。
(9) 施如芳:《願結無情遊:施如芳歌仔戲創作劇本集》(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
(10) 彭鏡禧、陳芳:《天問》(國立傳藝總處籌備處臺灣豫劇團,2016年)。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中考 |
40% |
紙筆測驗。 |
2. |
期末報告 |
40% |
期末報告。 |
3. |
出席表現 |
2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3/05 |
課程概說:在地文化的劇場詮釋。 |
第2週 |
3/12 |
日治時期新劇:《閹雞》。 |
第3週 |
3/19 |
早期改編京戲:《王魁負桂英》。 |
第4週 |
3/26 |
實驗小劇場:《荷珠新配》。 |
第5週 |
4/02 |
兒童節補假 |
第6週 |
4/09 |
現代戲劇:《京戲啟示錄》。 |
第7週 |
4/16 |
新編京劇:《快雪時晴》。 |
第8週 |
4/23 |
新編京劇:《快雪時晴》。 |
第9週 |
4/30 |
期中考。 |
第10週 |
5/07 |
經典文學改編劇:《金鎖記》。 |
第11週 |
5/14 |
經典文學改編劇:《金鎖記》。 |
第12週 |
5/21 |
跨文化劇場:豫莎劇《天問》。 |
第13週 |
5/28 |
學製週停課一次。 |
第14週 |
6/04 |
新編歌仔戲:《梨園天神桂郎君》
|
第15週 |
6/11 |
京劇小劇場:《青塚前的對話》。 |
第16週 |
6/18 |
期末考。 |
第17週 |
6/25 |
端午節放假 |
第18週 |
7/02 |
彈性課程(討論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