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導演創作專題一 Creative Projects for Directors (Ⅰ) |
開課學期 |
104-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戲劇學系 |
授課教師 |
伊維德 |
課號 |
Thea2622 |
課程識別碼 |
109 2313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6,7,8(13:20~16:20) |
上課地點 |
|
備註 |
需經面談,第一次上課不到請退選。所有學生均須參與田野調查。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2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開發非傳統文本的導演與創作方式,包括詩、小說、新聞、真實事件等為基底的各類呈現,以及在地的田野踏查。 |
課程目標 |
希望能由師生共同開發新的表演類型,推向「城市劇場」的實境演出,提供未來藝術家與新世代公民更多元的社會與藝術視野。 |
課程要求 |
1. 本課程將嘗試安排多次田野調查,師生全體於期末在校內外非傳統表演空間共同創作呈現,無誠勿試。
2. 限修過導一、表一等基礎課程以上的同學選修;尤其歡迎對藝術與現實樂於思考的學生參與,不以導演及演員為限。
3. 所有學生均須參與田野調查。
4. 人數限制:6-12人。第1次上課不到請退選。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1) 楊莉莉。《向不可能挑戰:法國戲劇導演安端維德志1970年代》。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2.11。
(2) Fischer-Lichte, Erika。《行為表演美學──關於演出的理論》(余匡复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9。
(3) 王墨林。《台灣身體論》。臺北:左耳文化出版,2009.6。
|
指定閱讀 |
(1) 楊莉莉。《新世代的法國戲劇導演》。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4.12。
(2) 畢恆達。《空間就是想像力》。臺北:心靈工坊,2014.4。
(3) Lehmann, Hans-Thies.《後戲劇劇場》(李亦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
(4) 姚瑞中。《台灣行為藝術檔案》,臺北:遠流出版,2005.8。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工作創意與田野訪談 |
40% |
|
2. |
期末呈現表現 |
30% |
|
3. |
參與度 |
3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6 |
環境劇場與實境劇場導論 |
第2週 |
9/23 |
黃雯分享:城市與島嶼的藝術冒險 |
第3週 |
9/30 |
研讀畢恆達《空間就是想像力》 |
第4週 |
10/07 |
詩演出試作 |
第5週 |
10/14 |
研讀楊莉莉《新世代的法國戲劇導演》 |
第6週 |
10/21 |
小說演出試作 |
第7週 |
10/28 |
研讀Hans-Thies Lehmann《后戏剧剧场》 |
第8週 |
11/04 |
新聞文本演出試作 |
第9週 |
11/11 |
研讀姚瑞中《台灣行為藝術檔案》 |
第10週 |
11/18 |
田野訪查 |
第11週 |
11/25 |
田野報告 |
第12週 |
12/02 |
計畫與設計討論 |
第13週 |
12/09 |
計畫與設計討論 |
第14週 |
12/16 |
初呈 |
第15週 |
12/23 |
複呈 |
第16週 |
12/30 |
整排 |
第17週 |
1/06 |
期末呈現 |
第18週 |
1/13 |
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