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西洋戲劇史思辨與寫作 Speculation on the Writing of the Western Theatre History |
開課學期 |
109-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戲劇學系 |
授課教師 |
林于湘 |
課號 |
Thea3202 |
課程識別碼 |
109 31020 |
班次 |
|
學分 |
1.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6,7(13:20~15:10) |
上課地點 |
總一館210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未經同意不予旁聽。週四單週上課。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即令歷史已成定見,並且記錄在冊,一經撥開,其間的不確定性仍痕跡處處。借用傅柯的話來說,是謂裂縫罅隙,雜色斑駁/斑斕可見。曖昧、含混、多重、歧義,錯落參差。這並不僅止攸關詮釋倫理而已。誠然這些公案、懸念、特別百家爭鳴/爭議的華麗奇詭、又或是特異蒼白空缺的哀豔頹廢,盡皆折映出歷史書寫本身調度不穩定平衡的游刃有餘和捉襟見肘。從「後見之明」(也許後見仍未明)來看,倍極趣味橫生。這門課企圖藉由抽取單個截面,以再度打開(西方戲劇)歷史的某一段落,對之重新提問、反省、廓清。舉凡哲思、時代、現象、概念、劇本、劇作家、製作、空間、劇團、事件等各個範疇都可能是我們採樣、探查的始點。比起大話語的構築,我們更關注小言說的生成。 |
課程目標 |
課程為「西洋戲劇及劇場史」的延伸。旨在引導並訓練同學摸索及開展議題、思辨研討,和學術寫作的能力。除每週規劃的特定專題外,課程亦將帶領同學細讀傅柯與巴赫汀著作。原因除此二位大家之言某個層次上最廣為人知也最為同學感興趣外,傅、巴的理論及方法學不管作為一種觀看、思考、閱讀方式,還是一種研究、敘述、批評途徑,皆充滿啟迪意義。透過本課,同學將能充分練習巧用問題導向 (problem-based) 的模式,展開討論與辯證,凸顯批判意識的微型論文寫作。 |
課程要求 |
※ 選課同學須修畢「西方戲劇及劇場史(上)」(或下);或該學期正在修習「西方戲劇及劇場史(上)」(或下)。
※ 由於本課沒有期中/期末考試,亦無需繳交期中/期末報告,故出席聽課、參與研討、按時繳來課堂作業等為必須。
※ 一來因此課設有修課門檻,再者課程結合了實作,故不接受旁聽生。(若須破例,須經授課教師同意)。
※ 課程為隔週上課。目的在讓同學利用一週時間將前次課程所學之方法學、史觀,或理論,消化、盤整、發展成一篇小論文。課後的自主學習及應用亦甚重要。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1) Wilson, Edwin, and Alvin Goldfarb. Living Theatre: A History of Theatre (Seventh Edition). Boston: McGraw Hill, 2017.
(2)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知識的考掘》。王德威譯。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
(3)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4) 畢恆達。《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小畢空間出版社,2010。
(5) 隨堂講義。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