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title |
History of Taiwanese Drama and Theatre |
Semester |
110-2 |
Designated for |
VARIOUS PROGRAM PROGRAM IN TAIWAN STUDIES |
Instructor |
HO YI LIN |
Curriculum Number |
Thea3013 |
Curriculum Identity Number |
109 32010 |
Class |
|
Credits |
2.0 |
Full/Half Yr. |
Half |
Required/ Elective |
Preassign |
Time |
Wednesday 3,4(10:20~12:10) |
Remarks |
Restriction: within this department (including students taking minor and dual degree program) AND Restriction: juniors and beyond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60.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non-majors: 10. |
Ceiba Web Server |
http://ceiba.ntu.edu.tw/1102Thea3013_ |
Course introduction video |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Course Syllabus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and do not copy any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
Course Description |
本課程介紹臺灣四百多年來戲劇發展的歷史。臺灣文化的基底,是由閩、粵漢人移民為主的拓荒者所建構的農業社會,戲劇活動主要以宗教和年節慶典、生命禮俗為溫床,帶有濃厚的民間氣息。而做為座落在亞洲大陸邊緣的島嶼,臺灣多次成為政治角力的折衝點和停損點,經歷了多政權的更迭,從而注入許多新的藝術元素。臺灣的戲劇發展和它的歷史命運緊密扣連,也以此形塑它的藝術特徵。 |
Course Objective |
全學年共12個單元,本學期共18週,共分12單元:
(搭配適度的影片說明、片段選讀,並定期進行重點回顧及討論)本課程將依照藝術內涵特色和時代變化,將臺灣戲劇的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介紹,分別是:
一、荷領到清前期的臺灣戲劇(1624-1795)
二、清後期的臺灣戲劇(1796-1894)
三、日據時期的臺灣戲劇(1895-1944)
四、戰後的臺灣戲劇(1945-1979)
五、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戲劇(1980-2013)
在歷時性的戲劇觀照中,置入劇種主體(含南管系統劇種〔南管戲、高甲戲〕;潮劇;北管系統劇種〔北管戲、四平戲〕;歌仔戲;客家戲;偶戲的〔皮影戲、掌中戲、傀儡戲〕;小戲〔竹馬戲、車鼓弄、採茶戲〕等。以及現代戲劇的話劇和非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及其他形式戲劇〕)、劇場藝術主體和作品文學主體,同時介紹台灣戲劇文獻的發現、建構和運用。並透過「用田野操作實習」:帶領學生從環境中認識劇種,印證台灣戲劇歷史的發展。 |
Course Requirement |
1. 請勿在上課時滑手機。做課堂筆記外,請勿使用筆電。參與討論查詢資料不在此限。
2. 請踴躍參與討論(含提問),將酌予加分。
3. 須通過期中、期末考。
4. 遲到扣總分0.5分,缺課扣總分1分。
5. 全學期缺課達4次,以不及格論。 |
Student Workload (expected study time outside of class per week) |
|
Office Hours |
Thu. 14:00~16:00 Tue. 14:00~16:00 Note: 歡迎同學另約時間。 |
References |
(1) 呂錘寬,《南管音樂》,臺中:晨星,2011。
(2) 呂錘寬,《北管音樂概論》,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0。
(3) 呂理政,《布袋戲筆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1。
(4) 邱坤良,《飄浪舞臺:台灣大眾劇場年代》,臺北:遠流,2008。
(5) 石婉舜,《搬演「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6) 徐亞湘,〈戰後初期中國劇作在臺演出實踐探析〉《戲劇研究》第1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2013.07,121-164。
(7) 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2。
(8) 林鶴宜,《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上編 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下編 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的資料類型和運用),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12。
(9)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1994。
(10) 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1980-89):尋找另類的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1999。 |
Designated reading |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增修版)》,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初版,1991再版。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1992。
|
Gra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