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戲劇及劇場史上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and Theatre (1) |
開課學期 |
104-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戲劇學系 |
授課教師 |
林鶴宜 |
課號 |
Thea3006 |
課程識別碼 |
109 32011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全年 |
必/選修 |
必帶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總一館115 |
備註 |
兼為亞洲藝術學程。學程學生請於開學後向授課教師索取授權碼。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60人 外系人數限制:1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介紹中國兩千多年來戲劇發展的歷史。戲劇發展自身所提供的不同面向,將中國戲劇史切割成幾個清晰的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藝術主體和內涵,反映不同的時代精神和創意。由諸多藝術橫切面(時代)串聯而成的縱軸歷史觀,將啟發我們在藝術理念及創作上的思考。 |
課程目標 |
全學年共二十一個單元,本學期共18週,包括前11個單元:
01原始戲劇的形態
02小戲起步走(秦漢六朝的百戲)
03小戲的形成(唐五代的優戲、歌舞戲與西域戲劇文化的吸收)
04小戲的總結(宋金雜劇院本)
05小戲的劇場及劇場藝術
06大戲的形成(宋代的南戲)
07南戲的藝術
08南戲的作品
09元雜劇的形成
10元雜劇的劇場及劇場藝術
11元雜劇的作家與作品
設有教學網站http://homepage.ntu.edu.tw/~theatre/material/放置講義及所有文物圖片
|
課程要求 |
1.請勿在上課時滑手機。做課堂筆記外,請勿使用筆電。
2.上課請踴躍發言(含提問),將酌予加分。
3.須通過期中、期末考。
4.全學期缺課達4次以不及格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備註: Wed. 14:00-16:00
Thur. 14:00-16:00 |
參考書目 |
主要參考書﹕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純真,1982)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
張 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丹青,1985)
任 訥《唐戲弄》(北京:作家,1958)
胡 忌《宋金雜劇考》(上海:古典文學,1957)
錢南揚《戲文概論》(台北:木鐸,1982)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1981)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2)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上海:上海藝文,1980)
廖奔《中國戲劇圖史》(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1988) |
指定閱讀 |
中國戲曲發展史 廖奔、劉彥君著 太原:山西教育,2000
中國戲劇圖史:修訂本 廖奔著 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2000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中考 |
48% |
|
2. |
期末考 |
48% |
|
3. |
課堂討論 |
4% |
酌予加分。每人至少須發言一次。 |
4. |
出席率 |
0% |
曠課達四次以不及格論。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6 |
課程介紹。重要書目介紹。原始戲劇的形態 |
第2週 |
9/23 |
小戲起步走(秦漢六朝的百戲) |
第3週 |
9/30 |
小戲的形成(唐五代的優戲、歌舞戲與西域戲劇文化的吸收) |
第4週 |
10/07 |
初期戲劇的劇場及藝術 |
第5週 |
10/14 |
小戲的總結(宋金雜劇院本的發展脈絡) |
第6週 |
10/21 |
宋金雜劇的結構和內涵 |
第7週 |
10/28 |
宋金雜劇的劇場和劇場藝術 |
第8週 |
11/04 |
大戲的形成、南戲的藝術 |
第9週 |
11/11 |
期中考週 |
第10週 |
11/18 |
宋、元南戲的重要作品 |
第11週 |
11/25 |
元雜劇的時代 |
第12週 |
12/02 |
元雜劇的形成 |
第13週 |
12/09 |
元雜劇的劇場及劇場藝術 |
第14週 |
12/16 |
元雜劇的作家與作品一 |
第15週 |
12/23 |
元雜劇的作家與作品二 |
第16週 |
12/30 |
元雜劇的作家與作品三 |
第17週 |
1/06 |
單元重點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