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宋代詩歌與詩學上 Sung Poetry and Poetics |
開課學期 |
103-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黃奕珍 |
課號 |
CHIN7371 |
課程識別碼 |
121 M0711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全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博雅308 |
備註 |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31CHIN7371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以宋代詩歌與詩學為範圍,選定重要詩人、詩作以及詩學論題作詳盡深入的閱讀與討論。 |
課程目標 |
培養閱讀、詮釋及研究宋代詩歌與詩學的專業能力 |
課程要求 |
課堂口頭報告一至二次,事先預習,參與討論,繳交學期報告
評量方式:口頭報告40%、參與討論10%、書面報告50%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備註: 預計每週四下午3-5:00 |
參考書目 |
錢鍾書,《宋詩選註》(臺北:木鐸,1982)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臺北:明倫,1971)
許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張高評編著,《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1995)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1998)
王禹偁,《小畜集》,四部叢刊
楊億等著,王仲犖注,《西崑酬唱集注》(上海:上海書店,2001)
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2009)
梅堯臣著,朱東潤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臺北:源流,1983)
黃美鈴,《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臺北:文津,1998)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文津,1998)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
蘇軾,《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臺北:台灣學生,1987)
黃庭堅,任淵等注,《山谷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2003)
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陳師道,任淵註,《後山詩箋註》,四部叢刊
陳與義,白敦仁校箋,《陳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1990)
陸游,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1985)
楊萬里,《誠齋集》,四部叢刊
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1981)
戴復古,《石屏詩集十卷》,四部叢刊續編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6)
吳洪澤編,《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1998)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
郭紹虞,《宋詩話考》(臺北:學海,1980)
|
指定閱讀 |
由參考書目中依報告主題選擇閱讀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8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9/25 |
宋詩特徵 |
第3週 |
10/02 |
宋初三體與其價值 |
第4週 |
10/09 |
歐陽修、梅堯臣詩及其評價 |
第5週 |
10/16 |
王安石詩 |
第6週 |
10/23 |
王安石詩 |
第7週 |
10/30 |
蘇軾詩及其評價 |
第8週 |
11/06 |
蘇軾詩及其評價 |
第9週 |
11/13 |
蘇軾詩及其評價 |
第10週 |
11/20 |
黃庭堅詩 |
第11週 |
11/27 |
黃庭堅詩 |
第12週 |
12/04 |
黃庭堅詩 |
第13週 |
12/11 |
宋人學唐詩專題:
以王安石與黃庭堅為主
|
第14週 |
12/18 |
宋人學唐詩專題:
以王安石與黃庭堅為主
|
第15週 |
12/25 |
江西詩派與其評價 |
第16週 |
1/01 |
蘇黃之爭 |
第17週 |
1/08 |
總結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