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思想中的身體論研究 Studies on Body Theory in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
開課學期 |
105-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林永勝 |
課號 |
CHIN7424 |
課程識別碼 |
121 M088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博雅402 |
備註 |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52CHIN7424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身體雖然是人與生俱來者,但身體此一概念,到了二十世紀才逐漸成為重要的文化術語,這與現象學的發展有關。此一概念在八十年代開始在中文學界受到重視,有關中國古代與當代之身體觀研究也蔚為風潮,這是因為不管是中國本土興起的儒、道思想,或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其核心都是一種體驗的形而上學,故在討論個體與世界、與終極真理之關係時,必然無法將身體因素排除,而只探求理性或意識。而對身體的理解與體驗有所差異,也會建構出不同的本體、心性與工夫的思考。在此同時,這些不同類型的身體理解與實踐方式也會滲透到醫療、文學、藝術、家庭、政治等各種領域。故藉由對中國古代身體觀之探討,有助於學者對中國古代的思想、宗教與文化,產生更深入的理解與更全面性的視野。 |
課程目標 |
一、理解東方的身體觀與西方的身體哲學之異同
二、探討儒家、道家對身體的主要理解及其差異
三、思考身體觀研究對於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意義
|
課程要求 |
修課學生需進行一次課堂報告
期中作業一份,分析儒家與道家對心與氣之理解異同
期末報告一份,與授課老師討論後擇定題目,探討自身較關注的文獻與議題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方萬全,〈莊子論技與道〉《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六輯
安樂哲(Roger T. Ames),〈古典中國哲學中身體的意義〉,《世界哲學》2006年第5 期
李清良:〈中國身體觀與中國問題——兼評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哲學動態》,第5期(2006),頁21-27。
周與沉,「中國身體觀研究述評」,收入氏著:《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頁26-46。
林文琪:〈論對於道的認識是一種身體化的認識-以《老子》、《管子》四篇為例的說明〉,《東吳哲學學報》第12 期,2005
夏含夷,〈《老子》第五章中橐籥之喻與戰國養生學〉,收入氏著:《遠方的時習:《古代中國》自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174-184。
費俠莉(Charlotte Furth),〈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第10 卷第4 期,1999
黃俊傑:〈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 期(2002)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0 期,頁209-254。
楊儒賓,〈屈原為什麼抒情〉,《台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頁101-144。
鄭毓瑜:〈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收入鄭毓瑜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臺大出版中心,2005),頁227-266。
鄭毓瑜:〈從病體到個體──「體氣」與早期抒情說〉,收入楊儒賓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頁417-459。
燕連福:〈中國哲學身體觀研究的三個向度〉,《哲學動態》,第11期(2007),頁49-55。
|
指定閱讀 |
石田秀實,《氣•流動的身體》,台北:金陵出版社
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桂冠圖書公司
李建民:《發現古脈:中國古典醫學與術數身體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張再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畢萊德,《莊子四講》,聯經
博蘭尼,《意義》,聯經
湯淺泰雄,《靈肉探微-神祕的東方身心觀》
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台大出版中心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台北,聯經圖書公司,2015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雷可夫、詹森,《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2006
榮格,《榮格自傳》,台北:張老師文化
榮格、湯淺泰雄等,《黃金之花的秘密》,台北:商鼎出版公司
劉苑如編:《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
劉暢:《心君同構: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種原型範疇分析》(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賴錫三,《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蘇以文,《隱喻與認知》,台大出版中心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1 |
當代有關中國身體觀的幾種研究進路 |
第2週 |
2/28 |
和平紀念日 |
第3週 |
3/07 |
東洋的身體觀─從Meta-physics到Meta-physiopsychology |
第4週 |
3/14 |
氣與流動的身體 |
第5週 |
3/21 |
從禮樂到修身─早期儒家對自我的理解與實踐 |
第6週 |
3/28 |
身、心的層次與主體─思孟學派的五行說 |
第7週 |
4/04 |
春假 |
第8週 |
4/11 |
荀子的禮義身體觀 |
第9週 |
4/18 |
技藝之道與默會之知 |
第10週 |
4/25 |
神話、身體與隱喻 |
第11週 |
5/02 |
莊子的身體觀與形氣主體 |
第12週 |
5/09 |
還丹與聖胎─內丹派的身體煉金術及其思維 |
第13週 |
5/16 |
身體與國體:古代思想中的身體政治論 |
第14週 |
5/23 |
身體的規訓 |
第15週 |
5/30 |
端午節 |
第16週 |
6/06 |
身體、感知與抒情 |
第17週 |
6/13 |
綜合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