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漢語詩歌格律學專題 Seminar on the Metrical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oetry |
開課學期 |
108-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蔡瑜 |
課號 |
CHIN7429 |
課程識別碼 |
121 M319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中文研討 |
備註 |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2人 外系人數限制:3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82CHIN7429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旨在探究漢語詩歌格律規範的發展及所蘊涵的音韻美學。「格律」係指漢語詩歌以聲調的調諧為依據,對於漢語詩歌的創作進行嚴整的規範。所涉詩歌體式自以具有格律規範的五言、七言的律詩、絕句為主,兼及其他具有聲韻規範的體裁。時代大約以南朝齊永明肇始,至唐代蓬勃發展,而有初盛與中晚兩個不同階段,延至宋元則亦趨凝定,並有力求新變的取向;至於明清則進入各種聲調譜流行的時代,形成各種格律理論的重構。
格律規範雖以聲調諧調為主要規範,卻牽動詩歌整體的音韻、語法、詞組、句構、篇制的安排,本課程嘗試透過對於漢語語文特性的分析,引領同學理解漢詩格律形成的原理、體會格律詩的語言特性,進而獲得格律美學的分析能力,奠立相關研究的基礎。課程中將以中國傳統詩學中格律理論的發展為主軸,詩篇格律的實際分析為輔佐,進行理論與作品的密切對話。此外,本課程亦嘗試結合數位人文工具幫助學習者取得分析詩歌的音韻及格律資料。
本課程可與「漢語詩歌節律專題」相互銜接,但各自獨立。前課程重在唐代以前,本課程重在唐宋的詩學與詩歌。
|
課程目標 |
1、 訓練學生分辨不同時期的格律規範
2、 奠立學生分析各種格律詩的基礎
3、 培養學生體察格律詩的形式美感
4、 激發學生匯通語言學與詩學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一、本課程以專題討論方式進行,包括理論研讀及詩篇格律分析,請修習同學務必於課前切實閱讀指定論文及進行作品分析,並於課堂上深入討論。
二、 每週皆應對指定閱讀篇目進行課前提問及課堂討論。
三、 期末繳交一篇學術論文形式的詩歌格律分析報告。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傅璇琮、陳尚君、徐俊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宋]魏慶之著,王仲聞點校,《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馮勝利:《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馮勝利:《漢語韻律句法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錢志熙:《唐詩近體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平田昌司:《文化制度和漢語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葛晓音:《唐诗流变论要》(北京:商務,2017)
葛晓音:《杜诗艺术与辨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高友工、梅祖麟:《唐詩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蔣绍愚:《唐詩語言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2001)
蔡瑜:《唐詩學探索》(台北:里仁書局,1998)
蔡瑜:〈永明詩學與五言詩的聲境形塑〉,《清華學報》45卷1期,頁35-72,2015年3月
蔡瑜:〈永明詩學的另一面向──「文」的形構〉,《漢學研究》第33卷第2期,頁227-260, 2015年6月。
待補 |
指定閱讀 |
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附)文筆眼心抄》4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2002)
王力:《漢語詩律學》(北京:中華書局,1956)
盧盛江:《文鏡秘府論研究》(北京,人民文學,2013)
杜曉勤:《六朝聲律與唐詩體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錢志熙:《唐詩近體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蔡瑜:〈初唐格律發展史論──以詩格、詩選、詩作交互探索〉,《臺大中文學報》第59期,2017年12月,頁1-54。
蔡瑜:〈唐詩格律發展的關鍵進程──以日本詩格《作文大躰》為核心的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9年6月,頁219-250。
蔡瑜:〈唐、宋詩歌格律對「下三字」規範的進程〉,《清華中文學報》,第22期,2019年12月,頁117-172。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單元作業及課堂討論 |
30% |
|
2. |
課堂報告 |
30% |
|
3. |
期末報告 |
4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3/3 |
緒論:課程說明、觀念方法、網路資源 |
第2週 |
3/10 |
王力《漢語詩律學》:近體詩(聲律部分) |
第3週 |
3/17 |
王力《漢語詩律學》:近體詩(對仗、句式、語法) |
第4週 |
3/24 |
《文鏡秘府論》
《唐代詩格》 |
第5週 |
3/31 |
《唐代詩格》 |
第6週 |
4/7 |
白右尹博士後研究分享:「安大簡詩經」研究、「韻紐四病考」討論
|
第7週 |
4/14 |
《唐代詩格》 |
第8週 |
4/21 |
《唐代詩格》 |
第9週 |
4/28 |
格律發展初探與漢語史 |
第10週 |
5/5 |
格律發展初探與漢語史 |
第11週 |
5/12 |
格律發展重構與域外漢籍:日本詩格《作文大躰》研析 |
第12週 |
5/19 |
格律發展重構與域外漢籍:《王沢不渴鈔》研析 |
第13週 |
5/26 |
語言學與詩學研究 |
第14週 |
6/2 |
語言學與詩學研究 |
第15週 |
6/9 |
體製與辨體 |
第16週 |
6/16 |
詩作格律分析報告 |
第17週 |
6/23 |
期末報告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