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宋代文學專題一 Special Topics on Literature of the Sung Dynasty(Ⅰ) |
開課學期 |
111-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謝佩芬 |
課號 |
CHIN7450 |
課程識別碼 |
121 M349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8,9,10(15:30~18:20) |
上課地點 |
中文研討 |
備註 |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2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以主題式討論探察有關宋代文學之重要議題,藉由精讀文本、廣涉相關成果,論辨擇思等步驟,引領學生深究宋代文學,從而抉發可續加研究之空間。 |
課程目標 |
1、增進對宋代文學之認識
2、開拓觀看視域之深廣度
3、培養發現問題之洞察力
4、訓練思辨論證之縝密力 |
課程要求 |
1. 課前預習指定資料
2. 認真參與課堂討論
3. 繳交一篇專題報告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參考書目&指定閱讀: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傅璇琮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一~七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2016年
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洪澤:《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社,1991年
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王水照、熊海英:《南宋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曾棗莊、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南京:鳯凰出版社,2010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曾棗莊:《宋文通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健:《知識與抒情:宋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馬建智:《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任競澤:《宋代文體學研究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王兆鵬、劉尊明、劉揚忠:《宋代文學研究年鑒》,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2016年
谷曙光:《貫通與駕馭:宋代文體學述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屆~第九屆) |
指定閱讀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平時成績 |
5% |
|
2. |
課堂討論 |
35% |
|
3. |
期末報告 |
60% |
|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
上課形式 |
|
作業繳交方式 |
|
考試形式 |
|
其他 |
由師生雙方議定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06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9/13 |
宋代文學研究概況、研究方法 |
第3週 |
9/20 |
宋代文學研究重要議題(一) |
第4週 |
9/27 |
宋代文學研究重要議題(二) |
第5週 |
10/04 |
宋代文學與文體論(一) |
第6週 |
10/11 |
宋代文學與文體論(二) |
第7週 |
10/18 |
宋代文學與文體論(三) |
第8週 |
10/25 |
宋代文學與科舉(一) |
第9週 |
11/01 |
宋代文學與科舉(二) |
第10週 |
11/08 |
宋代文學與史傳(一) |
第11週 |
11/15 |
宋代文學與史傳(二) |
第12週 |
11/22 |
專題討論(一) |
第13週 |
11/29 |
專題討論(二) |
第14週 |
12/06 |
專題討論(三) |
第15週 |
12/13 |
專題討論(四) |
第16週 |
12/20 |
課程總結、問題討論 |
第17週 |
12/27 |
彈性補充教學 |
第18週 |
1/03 |
彈性補充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