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文章與現代性專題研究 Special Topics on Prose and Modernity |
開課學期 |
108-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劉正忠 |
課號 |
CHIN7475 |
課程識別碼 |
121 M360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新504 |
備註 |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2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82CHIN7475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漢語傳統的舊文章體系似乎已被新文學方案所取代,但部分還在白話文裡存活了下來。本課程起於對「現代散文史」的關注,卻稍稍質疑其合理性與完整性(它們大多被若干有限的文類與風格佔領了,不是「現代」的「散文」之全貌)。藉由「文」、「文章」與「散文」的重談,檢視原始材料,迴看近代與現代、中土與異邦、新文學與舊文學交詰互滲的年代,以試探建構較全面的現代文章理論的可能。 |
課程目標 |
1.反省新舊文學、中西美感、文學與歷史之間的互動關係。
2.培養分析散文的篇章結構、歷史構造、美感類型之能力。
|
課程要求 |
1課堂報告
2期末報告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1. 王風:《世運推移與文章興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
版社,2008。
3.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4. 平田昌司:《文化制度和漢語史》,北京:北大出版社,2016。
5. 林少陽:《「文」與日本學術思想:漢字圈1700-1990』》,北京:中央編訳出版
社, 2012。
6. 林少陽:《鼎革以文:清季革命與章太炎「復古」的新文化運動』,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18。
7. 夏曉虹、王風編:《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8. 夏曉虹:《詩騷傳統與文學改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
9.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2008 。
10.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
11. 陳平原:《千年文脈的接續與轉化》,香港:三聯書店,2008。
12.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 : 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
13.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出版社,2005。
14. 陳培豐:《想像與界限:台灣語言文體的混生》,台北:群學出版社,2013.
15.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 : 論現代中國性 》,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16. 黃錦樹:《論嘗試文》,台北:麥田出版社,2016。
17. 柯慶明:《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
18.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17。
19.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 : 台灣學生書局,2001。
20. 李歐梵,《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台北 : 聯經出版公司,2019。
|
指定閱讀 |
教師自編講義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3/06 |
文章黼黻的傳統
|
第2週 |
3/13 |
報刊與遊戲文章 |
第3週 |
3/20 |
述學、論說與演講 |
第4週 |
3/27 |
Essay到中國
|
第5週 |
4/03 |
小品,隨筆,雜文 |
第6週 |
4/10 |
抒情,詩化與自剖 |
第7週 |
4/17 |
文的敘述性 |
第8週 |
4/24 |
翻譯,歐化與文白 |
第9週 |
5/01 |
中國散文史I(1918-1929) |
第10週 |
5/08 |
中國散文史II(1930-1939) |
第11週 |
5/15 |
中國散文史III(1940-1949) |
第12週 |
5/22 |
台灣散文史I(1920-1945) |
第13週 |
5/29 |
台灣散文史II(1946-1969) |
第14週 |
6/05 |
台灣散文史III(1950-1969) |
第15週 |
6/12 |
台灣散文史IV(1970-1989) |
第16週 |
6/19 |
台灣散文史V(1990-2019) |
第17週 |
|
成果發表I |
第18週 |
|
成果發表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