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臺灣歷史地理專題研究
TOPICS O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開課學期
96-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李文良 
課號
Hist7032 
課程識別碼
123 M09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5,6(12:20~14:10) 
上課地點
歷史研討室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62historical_geo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十七世紀以來的拓墾開發,對於近代臺灣的社會面貌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人民在歷史時期的拓殖活動,卻難免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特別是在大型農墾機具普及之前。這意味著,理解近代臺灣的歷史發展以及社會構造,必須同時注意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從歷史地理、區域研究的視角來接近歷史,也是今日人文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本課程所謂的「歷史地理」與其說是傳統的「沿革地理」,不如說是把自然環境當成是一種歷史的時間來理解與運作的研究方法。本課程在理解近代臺灣歷史的同時,也關注歷史地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課程目標
本課程包括演講及實作演習課程。這樣的安排是預期學生可以在理論、研究方法之外,也藉由實際的論文寫作,深化對於歷史地理學的認識並增進研究寫作能力。 
課程要求
本課程將分為演講及演習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演講課程。主要由授課教師就臺灣歷史地理課程之史料與運用,研究成果和累積議題,擇要進行說明。期間,選修本課程之學生,每週需事先研讀教師指定的論文書籍,作成書面摘要(A4、2頁)於上課前繳交,並參與討論。
第二階段為演習課程。主要由選修課程之學生,就歷史地理相關議題進行口頭報告(書面資料應於一週前發給選課同學)。最後再將口頭報告修改為正式的書面報告,作為期末報告繳交。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三 15:30~17:00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歷史學系,1986)。
.李文良,〈三層埔的土地拓殖過程與業主權取得——一個隘墾區的拓殖史研究(1790-
1925)〉,《臺灣開發史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7),頁217-262。
.李文良,〈清代臺灣岸裡社的地權主張:以大甲溪南墾地為例〉《歷史人類學學刊》3
(1),(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廣州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2005.04),頁1-
29。
.李文良,〈潮州的人文環境與市街拓展〉,收錄於陳秋坤(總編纂),《潮州鎮志》(屏
東:潮州鎮公所,1998),頁186-216。
.施添福,〈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空間、力與社會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
.施添福,〈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地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
《臺灣文獻》56(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5),頁182-242。
.施添福,〈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一)--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4),頁144-201。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
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8),頁33-112。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
糸,1987)。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
心,2001)。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7),第1、2章。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
所,2001)。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 
0% 
 
2. 
期末考 
0% 
 
3. 
隨堂測驗 
0% 
 
4. 
作業 
25% 
 
5. 
報告 
50% 
 
6. 
對課程的貢獻度(出席與發言等) 
25%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