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臺灣歷史地理專題研究
Topics o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開課學期
107-2 
授課對象
學程  臺灣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李文良 
課號
Hist7032 
課程識別碼
123 M091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8,9(15:30~17:20) 
上課地點
博雅203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72Hist7032_thg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探討17至19世紀臺灣為清帝國統治時期的歷史,其主要議題將環繞在開發史、社會史以及邊疆與帝國等三個面向來展開。第一,「開發史」。所謂開發史是在談臺灣的地表環境,如何變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面貌之歷史過程,亦即如何由原本人文上是原住民、自然上是山林原野之環境,演變到今天到處是漢人、聚落、都市以及農田之景觀變化的過程,並藉此延伸以下三項課題:(1).人與地的相互作用;(2).族群關係與認同;(3).生產方式與租佃關係。 第二,「社會史」。事實上,前述三項延伸課題在歷史過程的交互作用便形成了「社會史」,亦即聚落發展、婚姻以及社會關係等等。換言之,唯有釐清上述三項課題,我們才有辦法來進一步談所謂的「清代臺灣社會史」,亦即「清代的」以及「臺灣的」之具時間與地域限定的形容詞之意義。第三,「帝國與邊疆」(Empire and Frontier)。清代臺灣史不可忽略的一個課題是「帝國」。以1683年作為清代臺灣史的開端正是意味著在臺灣的上面開始有一個明確的帝國在統治經營,帝國的性格、政策在相當的程度上決定了臺灣的歷史發展。在清代臺灣史中特別關注帝國的存在,並不單純只是關注帝國支配臺灣的面向(統治政策與經營),還進一步包括如何從邊疆來觀察理解「帝國」的意義,這包括中華帝國的領土擴張以及內部構造。  

課程目標
清帝國統治臺灣的二百年期間,是臺灣的漢人移民、土地開發以及族群關係高度發展的一段時期。臺灣的地表面貌以及社會構造,大致上也是在清帝國統治的期間形成。本課程希望能藉由清代臺灣開發和歷史的講授,讓學生瞭解今日臺灣的地表面貌以及社會構造的歷史過程。  
課程要求
修課學生須事先研讀教師指定之參考文獻、寫作讀書心得,並參與課程討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岸本美緒,《明清交替?江南社會:17世紀中國?秩序問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9)。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
糸,1987)。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頁23-63。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J. R. Shepherd,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2001)。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
所,2001)。

Meskill, J. M. (著),王淑琤(中譯),《霧峰林家——臺灣拓荒之家》,(臺北:文鏡,
1986)。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出版社,1991)。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

莊吉發,《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出版社,1999)。

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瀨川昌久(著),錢杭(中譯),《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教•風水•移居》(上海:上海書店
出版社,1999)。

詹素娟,《族群、歷史與地域 : 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臺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7)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1986)。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115
號,1978)。

毛利敏彥,《臺灣出兵——大日本帝國開幕劇》(東京:中央公論社,中公新書1313,
1996)。

張世賢,《晚清治臺政策(1874-1895)》(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78)。

黃振南,《中法戰爭諸役考》,(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楊慶平,《清末臺灣的「開山撫番」戰爭(1885-189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5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作業(第一次上課時說明) 
75% 
 
2. 
平時成績 
25%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2/19  課程介紹 
第2週
02/26  第1講:臺灣棄留爭議(上) 
第3週
03/05  第1講:臺灣棄留爭議(下) 
第4週
03/12  第2講:方志的山脈書寫與帝國意識(上) 
第5週
03/19  第2講:方志的山脈書寫與航海知識(下) 
第6週
03/26  第3講:民田與請墾制度(上) 
第7週
04/02  春假(溫書假),停課 
第8週
04/09  第3講:民田與請墾制度(下) 
第9週
04/16  期中考週/停課 
第10週
04/23  第4講:番界與邊防政策(上)  
第11週
04/30  第4講:番界與邊防政策(下)  
第12週
05/07  第5講:漢人祖籍分布(上) 
第13週
05/14  第5講:漢人祖籍分布(下) 
第14週
05/21  第6講:19世紀的新地開發(上) 
第15週
05/28  第6講:19世紀的新地開發(下) 
第16週
06/04  第7講:開山撫番(上) 
第17週
06/11  第7講:開山撫番(下) 
第18週
06/18  期末考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