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秦漢歷史與考古
Study on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y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呂世浩 
課號
Hist7166 
課程識別碼
123 M656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博雅403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Hist7166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1. 本課程是針對歷史所碩士班一年級以上同學而開設的研究入門課程,採取教師講授、同學報告及討論並重的方式。
2. 本課程將介紹秦漢歷史與考古重要發現之關連,並分析相關研究,使有志於秦漢史研究的學生能夠順利應用相關考古成果
3. 本課程旨在利用秦漢考古成果、出土簡牘與傳統文獻互證互補,重點在培養學生日後結合歷史學與考古學研究秦漢史的能力。

 

課程目標
本課程之目標有三:
(1) 介紹秦漢史之基本文獻與考古重要發現。
(2) 討論秦漢歷史與考古重要發現之關連。
(3) 引導同學結合歷史學與考古學方法進行研究。
 
課程要求
1. 閱讀各講相關之論著及隨堂講義。
2. 上課前須做好相關準備,以進行報告及討論。
3. 須撰寫期末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0:00~12:00 備註: 請事前來電約定。 
指定閱讀
指定閱讀
1.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
2. 《漢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
3. 榮新江,《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北京:北京大學,2011。
 
參考書目
1.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蘭臺。
2.林劍鳴,《新編秦漢史》,臺北:五南,1992。
3.張傳璽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二卷)》(北京大學,2006)。
4.管東貴,《從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縣制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10。
5.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1993)第三卷上古秦漢。
6. 張光直、徐蘋芳主編,《中國文明的形成》,北京市:新世界,2004。
7. 徐蘋芳,《中國歷史考古學論叢》,臺北:允晨文化,1995。
8.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9. 俞偉超,《考古學是什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秦漢卷》,北京:科學,2010。
11. 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翻印。
12. 勞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
13. 陳直,《居延漢簡研究》,天津:天津古籍,1986。
14. 陳夢家,《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
15. 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4。
16. 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17.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1994。
18.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三聯書店,2004。
19. 李均明、劉軍,《簡牘文書學》,南寧:廣西教育,1999。
20.邢義田,《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11。
21.永田英正著,張學鋒譯,《居延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2007。
22.魯惟一著,于振波、車今花譯,《漢代行政記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
★本課程將隨堂補充講義及相關論著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平時參與度與積極度 
30% 
 
2. 
個人或小組報告 
30% 
 
3. 
期末報告 
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導論:什麼是考古學 
第2週
  什麼是考古地層學 
第3週
  什麼是考古類型學 
第4週
  秦漢考古遺址 
第5週
  秦漢考古遺址 
第6週
  秦漢考古遺址 
第7週
  秦漢考古遺址 
第8週
  秦漢考古成果簡介(一) 
第9週
  秦漢考古成果簡介(二) 
第10週
  秦漢考古成果簡介(三) 
第11週
  秦漢考古成果簡介(四) 
第12週
  秦漢考古成果簡介(五) 
第13週
  簡牘的考古學研究(一) 
第14週
  簡牘的考古學研究(二) 
第15週
  如何閱讀考古報告(一) 
第16週
  如何閱讀考古報告(二) 
第17週
  如何閱讀考古報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