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代臺灣之時間社會史
The Social History of Time in Modern Taiwan 
開課學期
101-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呂紹理 
課號
Hist7168 
課程識別碼
123 M658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歷史研討室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12Tai_Time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歷史是一門研究人在時間中的學問」,Marc Blch標示了歷史學探尋的主要對象和性質。二十世紀開始,學者對於「時間」的研究,逐漸從物理和哲學的層面,擴充至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與人類學,並且發展出繁富的概念和實證研究。法國年鑑學派亦極早關注歷史與時間的關係,且累積了豐富的討論。本課程擬一方面引介不同學科探究「時間」的成果,二方面則以近代臺灣社會為核心對象,思考如何以「時間的社會史」為取徑,探討臺灣社會與文化的變遷軌跡。 

課程目標
1. 藉由研讀現有時間社會史的研究成果,使學生理解此一領域的基本概念、問題意識和主要課題和研究趨勢,並為日後研究累積比較對照的線索。
2. 以共同解讀史料的方式,使同學相互討論基礎史料的性質及其可能的運用方式。
3. 藉由本課程,期使同學能對現存時間社會史的諸多面向,產生具有歴史縱深的反思性認識。
 
課程要求
一、 課堂閱讀並積極參與討論(40﹪)
二、 參與小組史料解析作業(20﹪),上課說明細節。
三、 期末繳交研究回顧(review article)或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一篇,請先與我討論文的方向。(4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三 15:30~16:30 
指定閱讀
內田星美,《時計工業の發達》(東京:株式會社服部セイコー,1985)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角山榮,《時間革命》,東京:新書館,1999年。
黄金麟,《歷史、身體與國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黃應貴,《時間、記憶與歷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年。
橋本毅彥、栗山茂久編,《遲刻の誕生: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時間意識の形成》,東京:三元社,2002年。

Alfred Gell, The Anthropology of Time: Cultural constructions of temporal maps and images, Oxford: Berg Publishers Ltd., 1992chap. 16-18
Carlo Cipolla, Clocks and Culture, 1300-1700, N.Y.: W. W. Norton, 1978
David S. Landes, Revolution in Time: Clock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Derek Howse, Greenwich Time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Longitu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John Hassard ed., The Sociology of Time, London: MACLILLAN Press Ltd., 1990
Jorn Rusen ed., Meaning and Representation in History, N.Y.: Berghahn Books, 2006.
Reinhart Koselleck, Futures Past: On the Semantics of Historical Tim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85
Stefan Tanaka, New Times in Modern Jap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Stephen Kern, The Culture of Time and Space, 1880-1914,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93.
 
參考書目
李侑儒,《鐘錶、鐘樓與標準時間:西式計時儀器及其與中國社會的互動(1582﹣194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2)
福井憲彥編,《ときの地域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99年。
Anthony Giddens,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London: Polity Press, 1991.
Eviatar Zerubavel, Time Maps: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social shape of the pas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J. T. Fraser, N. Lawrence and F. C. Haber ed., Time, Scienc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West, Amhers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6.
David Carvounas, Diverging Time: The Politics of Modernity in Kant, Hegel, and Marx,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02
G. J. Whitrow, Time in History: Views of tim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da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Michael Kammen, Meadows of Memory: Images of Time and Tradition in American Art and Culture,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2.
Henry J. Rutz, The Politics of Time,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1992.
Barbara Adam, Time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Polity Press, 1990
Gerhard Dohrn-van Rossum, History of the Hour: Clocks and Modern Temporal Order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Silvio A. Bedini, The Trial of TIme: Time measurement with incense in East As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atrick Joyce ed., The Historical Meanings of Wor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Michael Young & Tom Schuller ed., The Rhythms of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1988.
Mona Ozouf, Festivals and French Revolution, tr. by Alan Sheridea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0  導論 
第2週
2/27  時間社會史的研究方法與視角(一) 
第3週
3/06  時間社會史的研究方法與視角(二) 
第4週
3/13  計時工具與標準時間制度的出現(歐美) 
第5週
3/20  計時工具與標準時間制度的出現(東亞:日本) 
第6週
3/27  計時工具與標準時間制度的出現(東亞:中國) 
第7週
4/03  計時工具與標準時間制度的出現(臺灣) 
第8週
4/10  生活規律與社會階層重組 
第9週
4/17  第一次史料報告 
第10週
4/24  媒介與社會速度:交通 
第11週
5/01  媒介與社會速度:媒體的力量 
第12週
5/08  「過去」的出現與歷史的重寫 
第13週
5/15  現在的感知 
第14週
5/22  未來圖景 
第15週
5/29  歷史與殖民地�國家 
第16週
6/05  個人眼中的時間與社會 
第17週
6/12  第二次史料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