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近代臺灣社會生活史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 in Modern Taiwan |
開課學期 |
107-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歷史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呂紹理 |
課號 |
Hist7185 |
課程識別碼 |
123 M673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歷史研討室 |
備註 |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71Hist7185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123 M6730 近代臺灣社會生活史
本學期設定「生活的時間與空間」、「民俗學與生活知識」及「家政學與生活知識」等三個單元,透過此三項子題,介紹目前有關社會生活史研究中知識生產的幾個脈絡。 |
課程目標 |
生活的內容五花八門,人們的生活方式更是千姿萬種,如何捕捉這麼複雜的生活現象?如何能夠既「生活在其中」又能超然於「生活之外」的理解「生活史」,是這門課希望與大家一齊思考的目標。是以這門課並非以描述或習知臺灣社會生活現象為主,而是希望在了解「生活現象」之後,進一步省思過去至今人們是以什麼方式來理解日常生活與「社會」生活。透過此一省思,進一步梳理過去我們視為可以「呈現」日常生活的各種報導、調查報告等「史料」,其背後實具有特定知識框架與現代性治理目標。 |
課程要求 |
1. 課堂參與每一單元指定閱讀文章之討論
2. 史料分析小組作業
3. 8,000字以內的研究回顧或15,000以內的專題研究報告一篇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四 13:30~15:30 |
指定閱讀 |
林承緯,《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臺北:玉山社,2018年)
ヨーゼフ.クライナー編,《近代「日本意識」の成立:民俗學、民族學の貢獻》東京:東京堂,2012年
Alf Ludtke ed., 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 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Ways of Life, Trans. By William Templer, Princeton: Princen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Sarah Stage and Virginia B. Vincenti,ed., Rethinking Home Economics: Women and the History of a Professio
Frank Dikotter, Exotic Commodities: Modern Objects and Everyday Life in China,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Stephen Kern, The Culture of Time and Space, 1880-1914,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93 |
參考書目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912 |
導論 |
第2週 |
0919 |
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史 |
第3週 |
0926 |
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史(2) |
第4週 |
1003 |
社會生活的時間與空間(1) |
第5週 |
1017 |
社會生活的時間與空間(2) |
第6週 |
1024 |
日常生活的時空變化(1) |
第7週 |
1031 |
日常生活的時空變貌(2 ) |
第8週 |
1107 |
四、社會生活的新定義:舊慣、風俗、民俗(1):日本民俗學的系譜 |
第9週 |
1114 |
四、社會生活新定義:舊慣、風俗、民俗(2):民俗臺灣 |
第10週 |
1121 |
四、社會生活新定義:舊慣、風俗、民俗(3):民俗臺灣 |
第11週 |
1128 |
家「政」學、性別與母職 |
第12週 |
1205 |
家政教育 |
第13週 |
1212 |
家政與衛生 |
第14週 |
1219 |
家政、家電與消費 |
第15週 |
1226 |
第一次史料報告 |
第16週 |
0102 |
第二次史料報 |
第17週 |
1010 |
雙十節放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