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民國史家與史學
HISTORIANS AND HISTORIOGRAPHY OF REPUBLICAN CHINA 
開課學期
95-1 
授課對象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李東華 
課號
Hist5134 
課程識別碼
123 U0330 
班次
E1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A,B(18:25~20:10) 
上課地點
普301 
備註
史學史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51lith3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民國史家與史學”課程綱要
甲、講授大綱:
一、背景:乾嘉考據學與經今文學派的轉折
二、新史學的醞釀:梁啟超的觀點
三、民初新舊史學的雜陳:以太炎門生與胡適為例
四、顧頡剛和他的弟子:疑古史學及其他
五、史料學派及其推衍:傅斯年和他的追隨者
六?B南高與北大:從柳詒徵的治學看
七、史觀學派的早期發展:郭沫若的例證
八、臺灣史學的傳承與演變(一):姚從吾與許倬雲
九、臺灣史學的傳承與演變(二):“新史學”的再現
十、錢穆與臺港史學
十一、結語

乙、閱讀與參考書目:
吳澤主編,袁英光、桂遵義著,《中國近代史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91年7月。
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1900-》,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上);1988年(下)。
程發韌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三冊:史學之部)》,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3年5月。
李宗侗主編,《二十世紀之科學(第9輯:人文科學之部史學)》,台北:正中書局,1960年(?)。
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上、下二卷)
王學典,《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王學典,《20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66年1月。
瞿林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敘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楊向奎等著,《百年學案》(上下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王曉倩,《學者的師承與家派》,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錢穆,《師友雜憶》(與《八十憶雙親》合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2年1月。
陳國慶,《晚清新學史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11月。
羅志田,《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5月。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台北:政大歷史系,民國88年5月。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91年1月。
王學典,《20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66年1月。

陳其泰,《梁啟超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陳鵬鳴,《梁啟超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5月。
鄭匡民,《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方背景》,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10月。
董德福,《梁啟超與胡適:兩代知識份子學思歷程的比較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羅琨、張永山,《羅振玉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魯西奇、陳勤奮,《純粹的學者-王國維》,武漢:?禰_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王德毅,《王國維先生年譜》,台北:中國學術獎助委員會,民53年。
張連科,《王國維與羅振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逯耀東,《胡適與當代史學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7年1月。
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8月。
章清,《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晚清民國學術書系〞)

路新生,《中國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顧潮,《歷劫終教志不灰:我的父親顧頡剛》,上海:華東師大,1997年12月。
顧潮,《顧頡剛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劉俐娜,《顧頡剛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學典、孫延杰,《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濟南:山東書報出版社,2000年。
《顧頡剛讀書筆記》(十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郭沫若史學研究》,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年6月。
葉桂生、謝保成,《郭沫若的史學生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5月。
謝保成,《郭沫若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7月。

吳漢全,《李大釗與中國現代學術》,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沈松橋,《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台北:台大文學院,民73年6月。
沈衛威,《回眸學衡派》,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民89年3月。
沈衛威,《吳宓與〈學衡〉》,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鐵塔學術書系〞)

Wang Fan-sen(王汎森),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不著編者,《仰止集:紀念鄧廣銘先生》,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周啟銳編,《載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學術與人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各章參考資料另擬,隨堂印發)
(本課程一學期2學分,?n求寫作論文一篇,成績由論文及期末考成績結算,各佔50﹪)
 

課程目標
1.引導學生探索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歷程。
2.藉此明瞭清末民初以來史學流派的演變。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吳澤主編,袁英光、桂遵義著,《中國近代史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91年7月。
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1900-》,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上);1988年
(下)。
程發韌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三冊:史學之部)》,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3年5
月。
李宗侗主編,《二十世紀之科學(第9輯:人文科學之部史學)》,台北:正中書局,1960
年(?)。
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年1月。(上、下二卷)
王學典,《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王學典,《20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66年1月。
瞿林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敘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楊向奎等著,《百年學案》(上下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王曉倩,《學者的師承與家派》,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錢穆,《師友雜憶》(與《八十憶雙親》合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2年1月。
陳國慶,《晚清新學史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11月。
羅志田,《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5
月。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為中心的探討(1922-
1927)》,台北:政大歷史系,民國88年5月。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
91年1月。
王學典,《20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66年1月。

陳其泰,《梁啟超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陳鵬鳴,《梁啟超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5月。
鄭匡民,《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方背景》,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10月。
董德福,《梁啟超與胡適:兩代知識份子學思歷程的比較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4年1月。

羅琨、張永山,《羅振玉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魯西奇、陳勤奮,《純粹的學者-王國維》,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王德毅,《王國維先生年譜》,台北:中國學術獎助委員會,民53年。
張連科,《王國維與羅振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逯耀東,《胡適與當代史學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7年1月。
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8
月。
章清,《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晚清
民國學術書系〞)

路新生,《中國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顧潮,《歷劫終教志不灰:我的父親顧頡剛》,上海:華東師大,1997年12月。
顧潮,《顧頡剛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劉俐娜,《顧頡剛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學典、孫延杰,《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濟南:山東書報出版社,2000年。
《顧頡剛讀書筆記》(十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郭沫若史學研究》,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年6月。
葉桂生、謝保成,《郭沫若的史學生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5月。
謝保成,《郭沫若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7月。

吳漢全,《李大釗與中國現代學術》,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沈松橋,《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台北:台大文學院,民73年6月。
沈衛威,《回眸學衡派》,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民89年3月。
沈衛威,《吳宓與〈學衡〉》,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鐵塔學術書
系〞)

Wang Fan-sen(王汎森),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不著編者,《仰止集:紀念鄧廣銘先生》,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周啟銳編,《載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學術與人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報告 
50% 
 
2. 
期末考 
5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9  一、背景:乾嘉考據學與經今文學派的轉折 
第2週
9/26  一、背景:乾嘉考據學與經今文學派的轉折 
第3週
10/03  二、新史學的醞釀:梁啟超的觀點 
第4週
10/10  三、民初新舊史學的雜陳:以太炎門生與胡適為例 
第5週
10/17  三、民初新舊史學的雜陳:以太炎門生與胡適為例 
第6週
10/24  四、顧頡剛和他的弟子:疑古史學及其他 
第7週
10/31  四、顧頡剛和他的弟子:疑古史學及其他 
第8週
11/07  五、史料學派及其推衍:傅斯年和他的追隨者 
第9週
11/14  五、史料學派及其推衍:傅斯年和他的追隨者 
第10週
11/21  六、南高與北大:從柳詒徵的治學談起 
第11週
11/28  七、史觀學派的早期發展:郭沫若的例證 
第12週
12/05  八、臺灣史學的傳承與演變(一):姚從吾與許倬雲 
第13週
12/12  八、臺灣史學的傳承與演變(一):姚從吾與許倬雲 
第14週
12/19  九、臺灣史學的傳承與演變(二):“新史學”的再現 
第15週
12/26  九、臺灣史學的傳承與演變(二):“新史學”的再現 
第16週
1/02  十、錢穆與臺港史學 
第17週
1/09  十一、結語 
第18週
1/16  期末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