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傳統中國的國家與皇權研導 Topics on State and Monarchy in Traditional China |
開課學期 |
100-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歷史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甘懷真 |
課號 |
Hist5293 |
課程識別碼 |
123 U7070 |
班次 |
|
學分 |
1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6(13:20~14:10) |
上課地點 |
文20 |
備註 |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01kanchinstatesemi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是配合「傳統中國的國家與皇權」課程,作為該課的討論課與寫作指導課。選修本課之學生須同時修習該課。
「傳統中國的國家與皇權」 的核心課題是探究傳統中國的皇帝制度。所謂傳統中國是泛指前近代的中國,即十九世紀前的中國。而皇帝制度則指西元前221年開始秦始皇所建立的一種王權型態,這種王權型態在其後經歷各種變化,但其最高的政治首長被稱為皇帝,故史學家稱之為皇帝制度。這個政體結束於1911年的國民革命,其後民國成立。
皇帝制度是一個鉅大的史學課題。本課程的開設,適逢辛亥革命百週年,也藉機檢討從專制到民主的變化及其意義。因此課程的目的也是在反省民主政制的意義。
課程的重點如下。一,傳統中國究竟是一個「國家」(nation)或一個「帝國」(empire)。二,若我們認為傳統中國是一個「世界帝國」,則其制度與特色為何。三,中國是一個農業帝國嗎?若然,則非農業在帝國內的角色為何?四,中國作為歷史上的一個連續政治體,其特色是「朝代」,何謂「朝代」。五,探討皇帝制度的崩潰與近代民主政體的成立過程。
本課程分二部分。一部分是演講,另一部分是「研導」。研導課限修習演講課的同學選修。研導課有討論課與論文習作。
本課程是本年度臺大的「開放式課程」之一,故會有影音攝製的作業。 |
課程目標 |
一、本課程作為歷史系的選修課,是訓練學生具備學士班高年級與研究所(碩士班)的史學研究能力。
二、學習與討論如何從政治史的角度觀察人間的權力與支配的諸現象,並作為實踐的知識資源。
三、在世界史的架構下,探究中國王權的特色。
四、比較專制與民主政體的異同。
五、本「研討論」是訓練學生課堂討論與課後撰寫研究論文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一、具備一定的中國史的知識。若自覺這方面能力不足,須向教師或助教反映,以尋求協助。
二、對知識的探索有熱情與興趣。
三、完成課後閱讀作業。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備註: 與助教約定時間 |
指定閱讀 |
參見每講教材 |
參考書目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出席情況 |
0% |
教師或助教點名,三次(含)以上無故不到者,學期成績為不及格(F)。 |
2. |
研究論文 |
50% |
研究論文是針對本課程主題,並與助教、教師商議後,撰寫一篇五千至一萬字的論文。若修課學生在「傳統中國的國家與皇權」課亦選擇以研究論文取代期末考,則本課程的研究論文須增加分量為一萬字至二萬字。 |
3. |
課堂參與討論 |
5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2週 |
|
導言:皇帝已死,皇帝萬歲?(上課) |
第3週 |
|
傳統史學是知有「朝廷」不知有「國家」?(討論課) |
第4週 |
|
歷史上的「中國」是國名嗎(上)(自行準備論文撰寫) |
第6週 |
|
天下政體(上)(討論課) |
第7週 |
|
天下政體(下)(討論課) |
第8週 |
|
皇帝制度是專制政體嗎?(上)(自行準備論文撰寫) |
第9週 |
|
皇帝制度是專制政體嗎?(下)(討論課) |
第10週 |
|
東亞的冊封體制:中國作為世界帝國(上)(自行準備論文撰寫) |
第11週 |
|
東亞的冊封體制:中國作為世界帝國(下)(討論課) |
第12週 |
|
農業帝國?(上)(自行準備論文撰寫) |
第13週 |
|
農業帝國?(下)(討論課) |
第14週 |
|
什麼是「朝代」?(上)(自行準備論文撰寫) |
第15週 |
|
什麼是「朝代」?(下)(討論課) |
第16週 |
|
從天下到國家(上)(自行準備論文撰寫) |
第17週 |
|
從天下到國家(下)(討論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