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性別、身體與醫療史 Gender,body and Medical History |
開課學期 |
112-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歷史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李貞德 |
課號 |
Hist5052 |
課程識別碼 |
123 U875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普202 |
備註 |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5人 外系人數限制:8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近年來不論台灣或國際學界,針對中國醫療史的研究皆蓬勃發展,成果豐碩。其中,從性別角度切入,分析身體養護與健康照顧的論題,經常借重其他學科的思想資源,也頗能引起人社領域之外的交流興趣。性別、身體與醫療史的相關課題,一方面在傳統學問中注入當代關懷,另方面也令人驚覺後現代環境中隨處可見的前近代遺跡,是展現歷史學古今對話的絕佳範例。本課程將從最顯而易見的主題—生殖的母體—出發,環繞性別化的身體觀、產育和情慾,以及醫療專業性別分工等幾個主題,介紹近四分之一世紀的研究成果及相關基本史料,並將視野擴大到東亞,嘗試考察自古至今跨界交流的情形,及其對性別史和醫療史研究的意義。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期望增加學生對健康照顧的歷史及其中性別、身體與社會文化關連的認識。具體而言,修完本課程,學生應獲致以下能力:
1. 練習閱讀並分析史料,包括古籍、論說,和近現代文獻、檔案等。
2. 學習抓住學術著作(包括論文和專書)的核心論點、闡明並反思。
3. 培養貫時性思考能力,從歷史縱深討論性別、身體與醫療之重要課題。 |
課程要求 |
學生須事先閱讀指定教材,準時繳交作業,出席課堂討論,學習分析史料和研究論著,練習撰寫書評、研究回顧與學術論文。
箴言:本課程沒有淡季旺季之分,請隨時保持勤奮用功之狀態!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
參考書目 |
栗山茂久著,楊祐羽翻譯,雷祥麟校訂,〈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發展〉,收入王文基、劉士永主編,《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中研院人文講座叢書,2017,頁55-76。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