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日治台灣社會文化史一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Ⅰ) 
開課學期
103-1 
授課對象
學程  臺灣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顏杏如 
課號
Hist5067 
課程識別碼
123 U888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博雅307 
備註
兼臺灣研究學程,臺灣歷史領域。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1Hist5067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日本殖民統治之初,為了掌握未知的土地,開啟了一連串的探險、研究調查,而這些調查攸關了知識的建構、分類和新制度的建立。在這些基礎工程之上,新的空間與時間秩序被創造、移植,改變了人們置身的生活空間與生活節奏。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會下,人們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動與物質文明也出現了各種變貌與融混性。在變遷的過程中,殖民主義、殖民現代性、台灣人具主體性的抵抗、對應、妥協與吸納亦包含其中。
本課程以「殖民主義與調查」、「空間、時間秩序的置換」、「社會文化變遷」三大主題為主軸,帶領同學討論日本殖民統治與台灣社會文化變遷之間的關係,掌握當時代的脈動與特色。上學期將焦點放在日本殖民政府由上而下如何掌握、如何改造臺灣這塊土地。下學期則聚焦於臺灣人社會面對殖民政府的統治,由下而上地如何如何面對與應對,社會結構產生何種變化,又出現了那些新的社會文化現象。
 

課程目標
思考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社會帶來的多重影響,掌握相關議題的研究成,認識、接觸一手史料,並能嘗試運用這些史料提出自己的觀察。 
課程要求
出席、課前閱讀指定文章、繳交作業、分組報告與討論、參與課堂討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臺北: 遠流,1996。
陳偉智,〈自然史、人類學與台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4期,2009.12,頁1-35。
陳偉智,〈田代安定與「臺東殖民地預察報文」--殖民主義、知識建構與東部臺灣的再現政治〉,《東台灣研究》3,1998,頁103-146。
吳文星,〈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術探檢」之展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1997.12,頁11-28。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6,頁33-58。
張隆志,〈知識建構、異己再現與統治宣傳:《臺灣統治志》(1905)和日本殖民論述的濫觴〉,梅家玲,《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頁233-259。
施添福,〈台灣堡圖─日本治台的基本圖〉,《台灣堡圖─1904(明治三十七)年調製》,台北:遠流,1996。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
李文良,〈日治初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灣史研究》3:1,1996.6,頁144-169。
鄭政誠,〈日治時期的台灣舊慣調查─以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為例〉,《台灣殖民地史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2004,頁74-130。
詹素娟,〈台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5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台灣史研究》,第12卷第2期,2005.12,頁121-166。
曾文亮,<全新的「舊慣」:總督府法院對臺灣人家族習慣的改造(1898-1943)>,《臺灣史研究》,第十七卷第一期,2010.3,頁125-174。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台北空間權力運作模式的轉變》,台北:左岸文化,2005。
王詩琅、朱點人著,《王詩琅 朱點人合集》台北 : 前衛, 1991。
王黛影,〈苦力人家〉,收於王書川、王黛影,《蝴蝶雙飛》,臺北市: 柏室科技,2005,頁172-204。
蔡錦堂,〈日本治臺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雜誌》50,2001.03,頁3-32。
蔡錦堂講,〈「國殤聖域」忠烈祠建立的歷史沿革〉,《國史館館刊》,36,2004.6,頁42-49。
陳姃湲,〈在殖民地臺灣社會夾縫中的朝鮮人娼妓業〉,《臺灣史研究》,第十七卷第三期,2010年9月,頁107-149。
顏杏如,〈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櫻花論述〉,《臺灣史研究》,第十四卷第三期,2007.9,頁97-138。
李宗瑞,《台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台北:南天書局,2007。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
 
參考書目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 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 2004。
楊南郡譯註,《臺灣百年花火 清末日初臺灣探險踏查實錄》,臺北:玉山社出版, 2002。
山崎柄根著、楊南郡譯註,《鹿野忠雄 縱橫台灣山林的博物學者》, 台中: 晨星出版,1998。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 : 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1996。
鳥居龍藏原著; 楊南郡譯註,《探險臺灣 : 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臺北 : 遠流,1996。
魏德文等合著,《測量台灣》,臺北:南天書局、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08。
江丙坤,《台灣田賦改革事業之研究》台北:台灣銀行,1972。
范燕秋著,《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 : 日治台灣醫學史》台北:稻鄉,2005。
夏黎明,《清代台灣地圖演變史》,知書房,1996。
黃俊銘,《總督府物語:台灣總督府暨官邸的故事》,向日葵文化,2004。
星名宏修, <複數的島都/複數的現代性—以徐瓊二的「島都的近代風景」為中心>,《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台北:文建會,2007。
陳鸞鳳,〈日治時期「臺灣都市計畫令」實施前後各地神社空間規劃之分析〉《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2, 2008.09,頁95-126。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等合譯,《博覽會的政治學》台北:群學,2010。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與課堂討論 
40% 
每位同學每週皆需繳交,約600字(第六、十四週約1000字),上傳至CEIBA作業區,並上課時繳交紙本;詳見「討論課規劃」之說明。 
2. 
學期報告 
25% 
「日本殖民政府如何掌握臺灣這塊土地」?就自身的 關心設定議題,思考在此一議題上,有著哪些從「調 查」到「治理」、「展示」的過程,對其進行觀察與分析。 
3. 
期中作業 
10% 
請從下列專書擇一撰寫讀書心得,約1500字,上傳至CEIBA作業區: (1)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初版)。 (2)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台北空間權力運作模式的轉變》(臺北:左岸文化,2005初版)。  
4. 
口頭報告 
15% 
每位同學應在討論課口頭報告至少一次,詳見「口頭報告名單」。 
5. 
小考 
10% 
共兩次,考試範圍為上課講授之內容。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9  課程說明 
第2週
9/26  人類學者的探查與種族知識 
第3週
10/03  影片觀賞與討論:《&#21138;岳》 
第4週
10/10  國慶日 
第5週
10/17  林野調查、土地調查與地圖的繪製 
第6週
10/24  博物學者的研究調查與知識建構 
第7週
10/31  舊慣調查與人口普查/社會調查與窮民生活 
第8週
11/07  台北帝國大學與學術調查 
第9週
11/14  期中考週 
第10週
11/21  街路風景、熱帶想像與博物學:行道樹 
第11週
11/28  知識與統治成果的展示:博物館與博覽會 
第12週
12/05  都市空間中的權力運作 
第13週
12/12  都市空間中的權力運作�比較殖民都市空間
 
第14週
12/19  閱讀空間:都市書寫與意象 
第15週
12/26  隱藏在街角的歷史痕跡:記錄片觀賞與討論 
第16週
1/02  神聖空間的建構:神社 
第17週
1/09  情色消費空間─遊廓 
第18週
1/16  期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