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思想史二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a(Ⅱ) 
開課學期
106-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吳展良 
課號
Hist5104 
課程識別碼
123 U92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博雅203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4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2Hist5104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企圖從一個嶄新的角度重新詮釋中國思想史。基本上將三代以下的中國視為一「超級國家型文明」與「天下型國家」,而從此角度審視其歷代的思想,從而賦予六經、王官之學、先秦諸子、歷代儒學、經學、道家、佛學、理學、樸學及其他各家思想以新的意義。此因歷代思想雖包含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學術、術數、宇宙、人生、世界觀、認識方式等各方面,然而各時代的思想,卻不能不有其「主軸」,必須先認識此主軸,而後對於其他各方面的思想,才能有適當的掌握。
中國做為一「超級國家型文明」與「天下型國家」,為了維繫整體的生存與秩序,首先必須解決其政治社會體制的問題。是以六經不免「皆先王得位行道,經緯世宙之迹,而非託於空言」(章學誠),而「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司馬談)。諸史繼經皆所以載記治道得失,而集部亦多屬士大夫之辭章與有益治道與民生之專門之學。是以中國思想史之主軸,實為歷代的「政教」思想,而尤其是做為政教思想核心的「道論」。其餘各方面的思想,不免均深受政教主軸思想的影響、環繞此主軸而發展、或針對此主軸與中心的問題企圖有所匡濟。
本課程內容將以選讀關鍵原典與解析大意為主,並以歷代「政教」思想與道論為中心,以表現古代思想之歷史真相,一改胡適、馮友蘭以降百年來中國思想史過度哲學化,或徒知模仿西方思想之面貌。中國思想史一教授先秦部分。中國思想史二將從秦漢教至宋元。中國思想史三將從明清教授至現代。
 

課程目標
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完整地認識中國思想的核心課題與歷史發展。並仔細閱讀中國思想史的核心文獻。 
課程要求
認真上課與閱讀指定讀物。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A. 基本書目
自編教材
 
參考書目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TgSFv7pjwlalLevSTXVAyX9me82HeBGt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考 
60% 
 
2. 
報告 
25% 
 
3. 
課堂參與 
15%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0週
  課程書目 
第1週
  戰國中後期儒家、道家與百家 
第2週
  帝制時期政教思想與道論的建立:
前期:法家、秦朝立國方式與政教思想
 
第3週
  大一統思想體系的建立:西漢的經學與道論 
第4週
  中國經學體系的確立:東漢經學與道論 
第5週
  漢人世界觀、思維方式與學術知識體系的建立 
第6週
  帝制中期政教思想與道論的分裂:魏晉政教與玄學 
第7週
  魏晉南北朝的文藝思想與道論 
第8週
  佛教入中國與中國化的佛學 
第9週
  隋唐的立國方式與政教文化思想 
第10週
  中國近世政教思想與道論的統整:宋代的建國立國與唐宋變革 
第11週
  宋初的政教、社會經濟與北宋的新文化運動 
第12週
  儒學復興與三教融合 
第13週
  王安石的道論與變法 
第14週
  理學的宇宙觀、人性論與道論 
第15週
  近世政教暨學術思想體系的奠定:朱子及其時代 
第16週
  宋代多元學術思想與理學的正統化 
第17週
  遼、金、元王朝的政教思想與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