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Information
Course title
Industries and Towns in Taiwan 
Semester
110-2 
Designated for
VARIOUS PROGRAM  PROGRAM IN TAIWAN STUDIES  
Instructor
KUAN-FEI CHEN 
Curriculum Number
Hist5416 
Curriculum Identity Number
123 U9570 
Class
 
Credits
3.0 
Full/Half
Yr.
Half 
Required/
Elective
Elective 
Time
Tuesday 7,8,9(14:20~17:20) 
Remarks
Restriction: juniors and beyond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30. 
 
Course introduction video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Course Syllabus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and do not copy any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Course Description

「市鎮」(town)或「市街」(street market)乃具備商業機能的聚落,其規模不如都會型大城市,為地區性產業經濟活動中心。市鎮一方面匯聚資金,另一方面是地方產品的中低級市場,認識市鎮與市街的歷史有助於我們了解地方生產的資源如何運送、銷售到山下或港口市街的流通過程。除了與「流通」本身直接相關的運輸、仲介、銷售體系外,產業的結構與人員、地方個節點的關係也影響了市鎮的形成與型態。市鎮作為市場體系的一環,則能據其變化觀察腹地的發展以及城鄉關係。觀察街市中的人群與組織,則能幫助我們理解早期臺灣社會的運作。
本課程將綜合人文地理學、環境史、經濟史與社會史的取徑,透過市鎮與市街的研究帶出臺灣整體的發展歷程。
本課程以教師講授、引導討論為主。講授內容分兩部分,前半學期介紹市鎮研究理論,後半學期以地方文獻、二手研究的閱讀以及學生課堂報告探討臺灣的市街個案。
 

Course Objective
1. 了解市鎮與市街形成的脈絡與條件
2. 認識不同時期臺灣的重要產業及其產銷網絡
3. 掌握市鎮聚落的內在空間與社會結構
4. 透過市鎮與市街的歷史了解臺灣的發展歷程
 
Course Requirement
*前半、後半學期方案擇一。

*前半學期:介紹指定閱讀2篇/人:口頭報告(15-20分鐘/篇)+摘要心得(1000-2000字)
*期中考(4/12,申論題)
*後半學期(共4週):選擇一個市鎮/市街,簡介其歷史與空間特徵,選擇一份其市鎮/產業發展的重要史料。口頭報告(40分鐘/人)+書面報告(5000字以內)。
 
Student Workload (expected study time outside of class per week)
 
Office Hours
Appointment required. 
Designated reading
第1週2/15 課程介紹

第2週2/22 市街形成的地理條件
2-1 約翰.艾倫(John Allen), 朵琳.瑪西(Doreen Massey), 史提夫.派爾(Steve Pile)主編 ; 王志弘譯,《城市世界》(群學),第一章,頁3-53。
2-2 章生道,〈城治的型態與結構研究〉,《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頁84-111。
2-3 富田芳郎,〈臺灣街の研究〉,《東亞學 第六輯》(東京:日光書院),頁33-72

第3週3/01 城鄉關係理論
3-1 韋伯(Max Weber),《非正當性支配:城市的類型學》,第一章城市的概念與類型。
3-2 珍雅各,《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第一章 先有城市,而不是先有農村,頁23-77。
3-3 Faure, David. "What Weber did not know: Tow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g and Qing China."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2002. 58-84. 科大衛,〈韋伯有所不知〉,《明清社會和禮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中華書局)


第4週3/08 流通與市場網絡
4-1 《城市世界》,第三章 世界中的城市,頁101-164。
4-2 約翰.艾倫(John Allen)、朵琳.瑪西(Doreen Massey)、邁可.普瑞克(Michael Pryke)主編 ; 王志弘譯,《騷動的城市》(群學),第五章 權力與影響力的城市,頁203-253。
4-3 Skinner, G. William.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Part 2.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4, no. 2, 1965, p.195-228.

第5週3/15 市鎮的內部結構與社會秩序
5-1 《城市世界》,第四章 論空間與城市,頁165-181。
5-2 Faure, David. "What Made Foshan a Town?: 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Identities in Ming-Qing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11.2 (1990): 1-31. 科大衛,〈佛山如何成鎮?〉,《明清社會和禮儀》
5-3 De Glopper, Donald. “Doing Business in Lukang.” in Willmott, W. E. 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291-320.

第6週3/22 城市生活
6-1 《騷動的城市》,第三章城市生活與差異,頁105-152。
6-2 林玉茹,《淸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市: 聯經,2000年。第二章 竹塹地區市場圈的形成與發展。
6-3 濱島敦俊,〈明清江南城隍考〉,收入唐代史硏究會編,《中國都市の歷史的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88),頁218-231。(中譯:沈中琦譯,〈明清江南城隍考:商品經濟的發達與農民信仰〉,《中國社會經濟史硏究》,1[廈門,1991],頁39-48、108。亦收入劉永華主編,《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頁108-121。)

第7週3/29 港口與產業
7-1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新北市: 聯經出版,2018年。第四章產銷組織與運輸。
7-2 林玉茹,〈從私口到小口: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
7-3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上)(中)〉,《臺灣風物》39:2(1989)、40:1(1990)。 
References
• De Glopper, Donald. “Doing Business in Lukang.” in Willmott, W. E. 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 Faure, David. "What Made Foshan a Town?: 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Identities in Ming-Qing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11.2 (1990): 1-31.
• Faure, David. "What Weber did not know: Tow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g and Qing China."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2002. 58-84.
• Skinner, G. William.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4, no. 1-3, 1964-65.
•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研院社科所,1996。
• 李文良,《中心與周緣 : 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臺北縣板橋市 :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9。
• 岸本美緒,〈市場と社會秩序〉,《地域社會論再考》,東京:研文出版,2012,頁5-24。
• 林玉茹,《淸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市: 聯經,2000年。
•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縣中和市: 知書房,1996年。
• 林玉茹,《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臺南縣: 臺南縣政府, 2009。
• 林會承,《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北市: 境與象, 1979年。
•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 》,新北市: 聯經出版,2018年。
•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上)(中)〉,《臺灣風物》39:2(1989)、40:1(1990)。
• 施添福,《淸代台灣的地域社會: 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硏究》,新竹縣竹北市: 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 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 宜蘭文獻叢刊 12. 宜蘭縣: 立文化中心,1996年.
• 唐次妹,《清代臺灣城鎮研究》,九州出版社,2008。
• 莊英章,《林圯埔: 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 乙種 ; 第8號. 台北市: 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1977年.
• 陳志豪,《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臺北:衛城出版,2021。
• 陳宗仁,《從草地到街市: 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硏究》,臺北縣板橋市:稻鄉,1996年。
• 富田芳郎,《臺灣の聚落の硏究》,臺北市:臺灣時報,1934年。
• 森正夫,〈清代江南三角洲的鄉鎮志與地域社會〉,《「地域社會」視野下的明清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頁92-124。
• 鄭文燦,《流與變:打開故事的老街溪》,桃園市: 政府水務局,2020.
• 鄭余鎮,《新莊志》,台北縣:新莊市公所,1981年。
• 戴炎輝,《淸代台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1979年。
• 韓家寶,《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市:播種者文化出版,2002年。
 
Grading
   
Progress
Week
Date
Topic
第1週
2/15  課程介紹 
第2週
2/22  市街形成的地理條件 
第3週
3/01  城鄉關係理論 
第4週
3/08  產業、流通與市場網絡 
第5週
3/15  市鎮的內部結構與社會秩序 
第6週
3/22  城市生活 
第7週
3/29  港口與產業  
第8週
4/05  放假 
第9週
4/12  期中考 
第10週
4/19  [沿海港市] 熱蘭遮市 
第11週
4/26  [沿海港市] 一座海港市鎮的空間與人群:從麻豆北極殿「禁止佔築埤頭港碑」看起(蘇峯楠演講) 
第12週
5/03  [宜蘭平原] 阿藝官真正水,噶瑪蘭厚雨水」:宜蘭的環境、地方與文化史(陳偉智演講) 
第13週
5/10  [淡水河流域] 例如:新莊、艋舺、大稻埕、三峽、大溪
艋舺(謝仁人)
新莊(鄭淑晴) 
第14週
5/17  [沿山] 例如:犁頭店(南屯)、葫蘆墩街(豐原)、牛罵頭街(清水)、店仔口(白河)、埔里、關西
葫蘆墩街/豐原(劉芳妤)
 
第15週
5/24  [傳統城市/市鎮] 例如:嘉義、北港、大甲街、彰化城、鹿港
彰化北斗含田尾庄(郭映日)
湖口(林筱芳)
彰化城(張沛齊) 
第16週
5/31  [近代海港] 例如:高雄、基隆
東港(李菡容)
基隆(廖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