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料選讀
Materials of The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開課學期
111-2 
授課對象
學程  經典人文學程  
授課教師
韓承樺 
課號
Hist5421 
課程識別碼
123 U962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博雅303 
備註
領域:歷史。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選讀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史料為基礎,搭配教師講授內容,希望能培養學生批判性閱讀史料的基本能力,並能大致掌握現代中國思想文化變遷的歷程;這與其時之政治、社會、文化、個人幾個面向是交織在一起的。課程原始設計了「政治世界、文體與知識、社會秩序、公私領域」四個相互牽涉的主題,以文獻為基礎,透過教師講授、同學討論,勾勒二十世紀中國思想、文化世界的概況。 

課程目標
能脈絡化閱讀近代中國思想史與文化史相關幾種類型的史料文獻。
能透過史料閱讀來勾勒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發展與轉型歷程的內涵與特徵。
 
課程要求
第一,同學必須做到課前閱讀每週指定史料,並參與課程討論。
第二,同學得以個人/分組形式做史料內容導讀。導讀工作包括:課前閱讀當週指定一手史料一或多篇,並撰寫導讀文章,於當週上課做發予老師、同學參閱並做導讀。史料札記撰寫內容及格式,教師會於第一週上課時說明。
第三,同學必須選擇六週上課內容,撰寫史料札記作業,字數以2000字為下限。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5-6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按課程逐週進度編排在進度表上,每週一至兩篇史料文獻為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編,《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秀威資訊,2013。
王汎森,〈「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關鍵發展〉,《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2013年6月),頁3-88。
王汎森,〈「煩悶」的本質是什麼——「主義」與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思想史‧創刊號》。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頁85-137。
王汎森,〈後五四的思想變化──以人生觀問題為例〉,收入國家圖書館參考組編,《五四運動論著目錄初稿》。臺北:國家圖書館,2009,頁47-59。
江勇振,《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江勇振,《捨我其誰‧第一部:璞玉成壁(1891-1917)》。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
江勇振,《捨我其誰‧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1。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2002。
林毓生,〈「問題與主義」論辯的歷史意義〉,《二十一世紀》,第30期,1995年8月,頁136-138。
黃克武,《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
黃克武,〈修身與治國:蔣介石的省克生活〉,《國史館館刊》,第34期,2012年12月,頁45-68。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
張春田,《思想史視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後的女性解放話語》。臺北:新銳文創,2013。
劉季倫,《青年毛澤東的思想與中國共產革命》。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
周策縱著、周子平等譯,《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率暨課堂表現 
10% 
 
2. 
課程導讀 
30% 
 
3. 
6篇史料札記 
60%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以錄影輔助
作業繳交方式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2  課程介紹
說明課程內容、目標、進行方式、各項要求與評分方法 
第2週
3/1  導論:思想的歷史與史料
葛兆光,〈什麼可以成為思想史的資料?〉,《開放時代》,2003年第4期,頁60-69。
王汎森,〈思想史研究方法經驗談〉,收入許紀霖、劉擎主編,《何謂現代,誰之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頁46-64。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兼論思想史的層次〉,收入氏著,《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台北:聯經出版社,2017,頁19-52。 
第3週
3/8  改變世界的企圖
從自己做起:中國之「新」民
梁啟超,《新民說》,第一節〈緒論〉到第四節〈就優勝劣敗之理以證新民之結果而論及取法之所宜〉。 
第4週
3/15  改變世界的企圖
獻身於革命:新青年的誕生
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1卷1號,1915年。
李大釗,〈青春〉,《新青年》,2卷1號,1916年。 
第5週
3/22  改變世界的企圖
「動」起來的群眾:群眾動員與革命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二月十八日長沙通信)〉,《嚮導》,第191期,1927年。
胡漢民,〈呂邦的群眾心理〉,《建設(上海1919)》,第1卷第1期,1919年。 
第6週
3/29  新文體與新知識
以中文「理」西書:翻譯的難處
嚴復,《天演論》,1898年(光緒二十四)。選讀〈自序〉、〈譯例言〉、〈導言一 察變〉。
嚴復,〈與梁啓超書之二、三〉、〈論譯才之難〉,1896年(光緒二十二)10月,收入《嚴復集》第5、1冊。 
第7週
4/5  清明節放假 
第8週
4/12  新文體與新知識
文體改良的宣言:白話文運動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新青年》,第2卷第5期,1917年。
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新青年》,第4卷第4期,1918年。 
第9週
4/19  專題演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黃克武先生主講
講題:待定 
第10週
4/26  新文體與新知識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選讀第一章〈史之意義及其範圍〉(1922)。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1928年。 
第11週
5/3  解放一切,重構社會
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為何?
吳虞,〈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根據論〉,《新青年》,第2卷第6號,1917年。
胡適,〈易卜生主義〉,《新青年》,第4卷第6號,1918年。 
第12週
5/10  解放一切,重構社會
民主或獨裁?中國需要怎樣的政治秩序?
錢端升,〈民主政治乎?極權國家乎?〉,《東方雜誌》,第31卷第1期,1934年。
胡適,〈中國無獨裁的必要與可能〉,《獨立評論》,第130號,1934年。 
第13週
5/17  解放一切,重構社會
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的劃界與定義
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益世報(邊疆週刊)》,1939年2月13日。
費孝通,〈關於民族問題的討論〉,《益世報(邊疆週刊)》,1939年5月1日。 
第14週
5/24  私領域與公眾世界議題
日記裡的公眾世界
《胡適日記 第7冊 1934-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18)。選讀1937年7月27日至1937年8月22日。
《蔣中正總統五記:省克記》(臺北:國史館,2011年)。選讀〈民國二十五年五月至十二月〉、〈民國二十六年一月至十月〉,頁109-115、117-126。 
第15週
5/31  私領域與公眾世界議題
書信裡的情感世界
胡適,〈第81封信 在家裡/北大(1917/11/21)〉,收入周質平編譯,《不思量自難忘:胡適給韋蓮司的信》。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頁133-135。
胡適,〈第137封信 出任大使前的心情(1938/8/25)〉,收入周質平編譯,《不思量自難忘:胡適給韋蓮司的信》。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頁228-229。
胡適,〈第173封信 信件的處理(1960/10/16)〉,收入周質平編譯,《不思量自難忘:胡適給韋蓮司的信》。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頁281-282。 
第16週
6/7  私領域與公眾世界議題
「愛情定則」的論辯
張競生,〈愛情的定則與陳淑君女士事的研究〉,《晨報副刊》,1923年。
張競生,〈討論:答覆「愛情定則的討論」〉,《晨報副刊》,1923年。
張競生,〈討論:答覆「愛情定則的討論」〉,《晨報副刊》,1923年。 
第17週
6/14  史料札記作業最後繳交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