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3 |
課程說明
*王泰升,《概論》,頁1-14。
*王泰升,〈來回穿梭於法律與歷史之間〉,《新史學》,第21卷第3期(2010年9月),頁149-198。
[建議閱讀文獻]
王泰升,〈人的歷史、法的歷史:多元法律在地匯合〉,《台灣法律人》,創刊號(2021年7月),頁 1-26。
王泰升,《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結合台灣法律社會史與法律論證》(台北:作者自刊,元照總經銷,2010),第二章
|
第2週 |
9/10 |
清朝對台統治政策與「民事」習慣
*李文良,〈清代「臺灣編查流寓」法規之歷史考察〉,《臺灣史研究》,第31卷第2期(2024年6月),頁1-34。
*王泰升,《概論》,頁35-51、77-92。
*寺田浩明著,張登凱等譯,《清代傳統法秩序》,「序章 傳統中國的法秩序」,頁1-17、107-138。
[建議閱讀文獻]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1979)。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1984)
滋賀秀三,范愉譯,〈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收於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頁 19-53。
張偉仁,《清代法制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
|
第3週 |
9/17 |
中秋節放假 |
第4週 |
9/24 |
「傳統中國法」的在地實踐
*王泰升,《概論》,頁53-75。
*王泰升、曾文亮、吳俊瑩,〈清治時期傳統中國的審案機制〉,收於王泰升 編,《多元法律在地匯合》,頁 57-107。
*寺田浩明著,王亞新等譯,〈清代的民事訴訟與”法之構築”:以《淡新檔案》的一個事例作為素材〉,《權利與冤抑:寺田浩明中國法史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頁275-297。
*李文良,《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第四章 番語與手印」,頁99-126。
[建議閱讀文獻]
寺田浩明著,王亞新等譯,《權利與冤抑:寺田浩明中國法史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陳韻如,〈「刁婦/民」的傳統中國「(非)法」秩序-預測論、潛規則與淡新 檔案中的姦拐故事〉,《中研院法學期刊》,2019 年特刊 1,頁 371-454。
林文凱,〈「業憑契管」?清代台灣土地業主權與訴訟文化的分析〉,收於吳聰敏編,《制度與經濟成長》,頁131-187。
鞏淘著、黃世杰譯,〈地毯上的圖案:試論清代法律文化中的「習慣」與「契約」〉,收於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頁215-253。
岸本美緒,〈妻可賣否?-明清時代的賣妻、典妻習俗-〉,陳秋坤、洪麗完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 225-264。 |
第5週 |
10/1 |
現代法律體系的確立與統治者的法律改革經驗
*王泰升,《概論》,頁101-126。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導論」,頁 1-21;第一章第二節「日本統治者的法律改革經驗」,頁46-62。
*山中永之佑等著,堯嘉寧等譯,《新日本近代法論》,「司法制度」,頁202-240。
[建議閱讀文獻]
山中永之佑等著,堯嘉寧等譯,《新日本近代法論》,頁1-95。
王泰升、阿部由理香、吳俊瑩,《台灣人的國籍初體驗:日治台灣與中國跨界人的流動及其法律生活》,頁 181-212。 |
第6週 |
10/8 |
日治時期憲政體制與思想
*王泰升,《概論》,頁127-135、146-154。
*王泰升,〈日治時期台灣特別法域之形成與內涵:台、日的「一國兩制」〉,《台灣法律史的建立》,頁 101-114。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憲法史初探〉,《台灣法律史的建立》,頁 183-253。
*王泰升,〈「鬱卒」的第一代台灣法律人:林呈祿〉,收於《台灣法的世紀變革》,頁73-101。
[建議閱讀文獻]
吳密察,〈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臺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6年6月),頁59-143。
王泰升,〈自由民主憲政在台灣的實現:一個歷史的巧合〉,《臺灣史研究》,第 11 卷第1 期(2004年6月),頁 167-224。 |
第7週 |
10/15 |
日治時期的法源與立法內容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第二章「殖民地立法上對西方法的繼受」,頁63-129。
*王泰升,〈日治時期台灣特別法域之形成與內涵——臺、日的「一國兩制」〉, 《台灣法律史的建立》(第二版),頁 114-129。
*吳俊瑩,〈「法網牽纏不自由」:1920、30年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法律處置手段〉,收於林曼麗總監修,《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頁425-444。
[建議閱讀文獻]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 頁 79-129、135-144、207、240、249、257-258、296-297。 |
第8週 |
10/22 |
日治時期的行政組織及作用
*王泰升,《概論》,頁155-200、313-315。。
*張曉旻、梁秋虹、張州禮、陳姃湲,〈欲望的邊緣地景:娼妓們的非日常生活〉、沈德汶,〈台灣浮浪者的島嶼邊緣悲歌〉,收於陳姃湲編著,《看不見的殖民邊緣》,頁48-67、86-103。
*王泰升,〈原住民族相關法制的回顧及省思〉,收於王泰升編,《多元法律在地匯合》,頁 427-487。
*葉高華,《臺灣族群史解謎》,「5平埔原住民身分之謎」,頁157-192。
[建議閱讀文獻]
葉高華,〈排除?還是放棄?平埔族與山胞身分認定〉,《臺灣史研究》,第20卷3期(2013年9月),頁177-206。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在司法違憲審查上之運用:以關於原住民身分認定之法規範為例〉,《台灣法律人》,第 15 期(2022 年 9 月),頁 1-19。
李建良,〈台灣行政法史初考:日治時期篇〉,收於台灣法律史學會、王泰升、劉恆妏主編,《以台灣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頁239-275。
黃丞儀,〈國家權力、殖民統治與「混種近代性」——試析台灣近代法制序之轉變機軸〉,收於台灣法律史學會、王泰升、劉恆妏主編,《以台灣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頁277-304。 |
第9週 |
10/29 |
日治時期的司法制度
*王泰升,《概論》,頁201-229。。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第三章「近代西方式司法的運作」,頁131-227。
*王泰升,《去法院相告: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第一章「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國家法制及其運作」,頁1-57。
[建議閱讀文獻]
王泰升,〈再訪臺灣的調解制度:對傳統的現代化轉譯〉,《臺灣史研究》,第25 卷第 1 期(2018 年 3 月),頁 101-136。 |
第10週 |
11/5 |
日治時期法律專業社群
*王泰升,《概論》,頁229-246。。
*曾文亮,〈日治時期台灣的辯護士社群〉,收於王泰升編,《多元法律在地匯合》,頁 233-273。
*林玉茹、王泰升、曾品滄訪談;吳美慧、吳俊瑩記錄,《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頁1-83、249-267。
[建議閱讀文獻]
陳宛妤,〈辯護士古屋貞雄的跨境、思想與行動〉,《臺灣史研究》,第 24 卷第 3 期(2016 年 9 月),頁 49-86。
吳豪人,《殖民地的法學者:「現代」樂園的漫遊者群像》,「第三章大正民主與治警事件」,頁123-162。
吳俊瑩,〈從日治代書業務看台灣人的法律生活〉,收於劉恆妏、曾文亮、劉晏齊主編,《台灣法律史的探究及其運用》,頁247-303。
王泰升、曾文亮,《二十世紀台北律師公會會史》,頁 1-103。 |
第11週 |
11/12 |
日治時期刑事司法與犯罪懲治
*王泰升,《概論》,頁247-282。
*王泰升,〈日治時期刑事司法與台灣社會的變遷〉,收於王泰升編,《多元法律在地匯合》,頁167-232。
*鍾淑敏,〈1920年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中的警察:以吉岡喜三郎、鷲巢敦哉為線索〉,收入許雪姬主編,《世界‧啟蒙‧在地: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上冊,頁169-205。
[建議閱讀文獻]
王祥豪,〈日治時期治安警察法與台灣人政治反對運動〉,收於劉恆妏、曾文亮、劉晏齊主編,《台灣法律史的探究及其運用》,頁219-245。
林政佑,《日治時期臺灣監獄制度與實踐》(台北:國史館,2014) |
第12週 |
11/19 |
日治時期的民事財產法
*王泰升,《概論》,頁283-307。。
*吳聰敏,《台灣經濟四百年》,「9『社會的一大革命』」,頁160-185。
*陳宛妤、王泰升,〈日治初期資本主義財產法制的確立〉,收於王泰升編,《多元法律在地匯合》,頁275-312。
*王泰升,〈台灣民事財產法文化的變遷——以不動產買賣為例〉,載於同作者,《台灣法的世紀變革》,頁325-364。 |
第13週 |
11/26 |
專題演講邀請
「日治時期總督府對台灣人家族舊慣的改造」
[閱讀文獻]
*王泰升,《概論》,頁92-98、308-313。(課前事先閱讀)
曾文亮,〈全新的「舊慣」:總督府法院對臺灣人家族習慣的改造(1898-1943)〉,《臺灣史研究》,第17卷第1期(2010年3月),頁125-174。(建議課前事先閱讀)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第五章第四節「親屬繼承法西方化的有限性」。
沈靜萍,〈多元鑲嵌的日治時期台灣人家族法〉,收於王泰升編,《多元法律在地匯合》,頁313-339
陳昭如,〈日本時代臺灣女性離婚權的形成:權力、性別與殖民主義〉,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頁211-254。 |
第14週 |
12/3 |
中國國民黨的「黨治」與「訓政」經驗
*王泰升,《概論》,頁136-139。
*黃丞儀,〈司法院大法官 107 年度憲三字第 15 號、108年度憲三字第9號、第59號聲請解釋案鑑定意見書〉,頁1-48。(以頁1-34為導讀範圍)
[建議閱讀文獻]
王泰升,〈國民黨在中國的「黨治」經驗:民主憲政的助力或阻力?〉,《中研院法學期刊》,第 5 期(2009 年 9 月),頁 69-228。
王世杰、錢端升,《比較憲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錢端升等,《民國政制史》,上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吳經熊、金鳴盛,《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釋義》(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1936) |
第15週 |
12/10 |
中華民國法體制的「台灣化」
*王泰升,《概論》,頁139-146。
*王泰升,《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第二章「中華民國法制『去內地化』的進展與侷限」、第三章「中華民國法制的台灣化」,頁77-172。
|
第16週 |
12/17 |
戰後的威權獨裁與轉型正義
*王泰升,《概論》,頁221-229。
*周婉窈,《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二○二二年增訂版)》,「第二章戰後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概況」、「第八章加害者、共犯集團及其問題」,頁15-28、193-226。
*王泰升,〈論台灣的轉型正義: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對話〉,《台灣法學雜誌》,第 315 期(2017 年 3 月),頁 1-24。
*黃丞儀,〈 戒嚴時期法律體系的未解難題與責任追究〉,收於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頁15-70。
*黃丞儀,〈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為物——試論台灣轉型正義實證法化的基礎、爭議與侷限〉,《台灣法律人》,第10期(2022年4月),頁40-60。
[建議閱讀文獻]
劉恆妏,〈戰後臺灣的「黨化司法」——1990年代之前國民黨對司法人事的制度性掌控及其後續影 響〉,《中研院法學期刊》,第 24 期(2019 年 3 月),頁 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