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東方哲學問題討論上
Seminar on Problems of Oriental Philosophy (1) 
開課學期
107-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李賢中 
課號
Phl8010 
課程識別碼
124 D0101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哲研討室二 
備註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71Phl8010_POP_003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討論中國哲學問題為主。順應中國哲學義理之展開是以貫天人與通古今為究極,其內容涉及中國哲學的特質、形上學、本體論、人生論、認知論、推理論等。針對以上幾部份,分別討論以下各子題。
一、中國哲學的形上思想問題。
二、人生論與天人關係問題。
三、「知」的性質、來源與認知模式問題。
四、中國哲學中的推理方式與推理特性問題。
五、中國哲學的直覺方法問題。
 

課程目標
本課程在於培養同學們具備發覺哲學問題與討論中國哲學問題的能力,了解如何討論的方法,並訓練其深思熟慮的思維,掌握中國哲學主要問題。  
課程要求
1.事先閱讀相關講義、教材。
2.輪流報告各單元論文要點。
3.以積極態度參與報告與討論。
4.撰寫6千字以上之期末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1.景海峰〈現代中國哲學的身分意識和形態特徵〉《傳薪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頁151-167。
2.李賢中〈中國哲學〉《哲學概論》台北:東吳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15-137。
3.曾春海〈中國哲學之形上學導論〉《中國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9月。頁3-23。
4. 楊國榮〈儒學的意義之域〉《儒家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3月。頁423-435。
5. 郭齊勇《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國哲學史上的非實體思想〉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頁104-117。
6. 李賢中〈墨家的天人關係〉《哲學與文化》455期「近年出土文獻思想研究專題」(2012年4月)頁147-165。
7. 李賢中〈從名家看天人關係-以儒、道、墨家的觀點為例〉《哲學與文化》427期「先秦天人關係專題」(2009年12月)頁89-105
8. 李賢中〈中國認識論〉《中國哲學概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公司,2009年2月。頁117-141。
9.李賢中〈「指物」與「齊物」的認知觀點比較〉(A Comparison of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Applied in “Referring to Things” and “Equality of Things”)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3 Volume XVI, Issue 1 Ljubljana, April 2012, pp. 45–64。
10. 李賢中〈中國邏輯〉《中國哲學概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公司,2009年2月。頁163-191。
11. 李賢中〈中國邏輯的推理特性與近代發展〉《中國哲學概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公司,2009年2月。頁192-206。
12. 李賢中〈中國哲學人文精神的直覺方法〉丁福寧主編《中西哲學的人文意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莊:輔大書坊,2012年11月。頁73-100。
 
參考書目
1.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2. 宋志明《中國傳統哲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3. 曾春海等《中國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9月。
4. 李賢中〈從墨家「兼愛」觀佛家「慈悲」〉《墨學-理論與方法》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3年10月。頁167-188。
5. 湯一介〈我的哲學之路〉《我的哲學之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年,2月。頁3-20。
6.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3月。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學期報告 
40% 
期末之書面報告 
2. 
課堂報告 
30% 
同學對於各自負責主題的報告 
3. 
課堂討論 
30% 
課程進行中的討論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3  中國哲學的特質與主要問題 
第2週
9/20  中國傳統哲學的概念、命題、與理論 
第3週
9/27  中國哲學的形上學 
第4週
10/04  中國哲學的本體論 
第5週
10/11  概念與哲學理論 
第6週
10/18  人與天的關係如何? 如何觀察天人關係? 
第7週
10/25  人生在世的理想為何? 
第8週
11/01  人生應採取怎樣的態度? 
第9週
11/08  「知」的性質與來源如何? 
第10週
11/15  「知」的模式有何分別? 
第11週
11/22  中國哲學的直覺方法為何? 
第12週
11/29  中國哲學之「理」 
第13週
12/06  中國哲學中的推理方式為何? 
第14週
12/13  中國哲學的推理特性與發展為何? 
第15週
12/20  中國哲學的未來發展? 
第16週
12/27  現代中國哲學的身份意識和形態特徵 
第17週
1/03  期末摘要報告 
第18週
1/10  期末論文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