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研究指導 Guide to Writing Philosophical Essays |
開課學期 |
111-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魏家豪 |
課號 |
Phl7018 |
課程識別碼 |
124 M026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哲研討室一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 總人數上限:15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思索中國哲學之研究方法,並以小型討論會之方式,針對學生論文之學術品質,進行分析與討論。課程進度分為六個單元:(一)、圖書館電子資源 (第3週);(二)、中國思想與中國語言 (第5週);(三)、論證與命題結構分析 (第6-9週);(四)、概念隱喻之研究 (第10-11週);(五)、比較哲學方法之反省 (第12週);(六)、研究論文之報告 (13-15週)。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之目標為:(一)、提高學生對相關研究方法的意識與理解;(二)、提高學生撰寫研究論文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要求學生:(一)、對於指定資料提出摘要及評論;(二) 、以積極的態度參與討論; (三)、簡介個人研究計畫;(四)、發表並繳交研究論文 (5000-7000字)。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
指定閱讀 |
Graham, A. C. (1989). 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 La Salle: Open Court. (Appendix 2: The Relation of Chinese Thought to Chinese Language).
Johnson, Mark. (2008). Philosophy’s Debt to Metaphor. In R. Gibbs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 (pp. 39-5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Fargue, Michael. (1992). The Tao of the Tao Te Ching: A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ermeneutics: A Reasoned Approach to Interpreting the Tao Te Ching).
Meyer, Dirk. (2012). Philosophy on Bamboo: Text and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in Early China. Leiden: Brill. (Chapter 1 忠信之道; Chapter 2: 窮達以時).
Shun, Kwong-loi. (2009). Studying Confucian and Comparative Ethics: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6(3), 455-478.
Slingerland, Edward. (2008). What Science Offers the Humanities: Integrating Body and Culture. Cambri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t II: Embodying Culture).
Wagner, Rudolf. (2000). The Craft of a Chinese Commentator Wang Bi on the Laozi.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hapter 3: Technique and the Philosophy of Structure: Interlocking Parallel Style in Laozi and Wang Bi).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上課表現 |
40% |
二手資料的討論:每人每週提出評論 (15%);每人輪流提出論文摘要 (5%)
研究計畫和論文發表:參加討論並提出建構性的意見和評論 (20%) |
2. |
研究計畫簡介 |
10% |
前一週五上傳 |
3. |
研究論文報告 |
20% |
前一週五上傳 |
4. |
研究論文 |
30% |
6/15前上傳;5000-7000字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1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2/28 |
(和平紀念日, 放假日) |
第3週 |
3/7 |
圖書館電子資源 |
第4週 |
3/14 |
(教師出國) |
第5週 |
3/21 |
Graham (1989: 389-428)
個人研究計畫簡介 |
第6週 |
3/28 |
Wagner (2000: 53-113)
個人研究計畫簡介 |
第7週 |
4/4 |
(兒童節, 放假日) |
第8週 |
4/11 |
Meyer (2012: 32-52, 53-76)
個人研究計畫簡介 |
第9週 |
4/18 |
LaFargue (1992: 189-214)
個人研究計畫簡介 |
第10週 |
4/25 |
Johnson (2008)
個人研究計畫簡介 |
第11週 |
5/2 |
Slingerland (2008: 151-218)
|
第12週 |
5/9 |
Shun (2009)
|
第13週 |
5/16 |
研究論文發表和討論 |
第14週 |
5/23 |
研究論文發表和討論 |
第15週 |
5/30 |
研究論文發表和討論 |
第16週 |
6/6 |
(期末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