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佛家哲學研究
Seminar on Buddhism 
開課學期
106-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陳平坤 
課號
Phl7021 
課程識別碼
124 M029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8,9,10(15:30~18:20) 
上課地點
哲研討室三 
備註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1Phl702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通過研讀佛教經論,參照一般哲學問題思維的方式和成果,與學員一起研討佛教學說裡的重要問題、理論建構、以及思維方式。
這些重要的哲學問題、理論建構、以及思維方式,從佛教學說由印度傳來中華以後的發展,概可略舉以下一些項目;而本課程也就是要針對這些項目,嘗試展開層層深入其哲理涵蘊的研讀、討論、闡發等活動,以奠定日後針對某一特定研究課題能夠進行獨立研究的學思基礎。
1、在形上哲學論題方面:(1)「世界」之真實情況為何?它是「緣起」的嗎?(2)生命個體的存在真相為何?它是具有「自我」的嗎?(3)「世界」和「自我」的關聯,(4)「因果」是實在的嗎?它可能有哪些類型?(5)世界是否有「始」、有「終」?
2、在認識哲學論題方面:(1)世界真相是可認知的嗎?(2)面對世界萬象,生命體擁有什麼認知裝備?(3)生命體對於世界的認知,為什麼會發生偏差或錯誤?(4)怎樣才算得上是正確的認知或思維呢?「中道」是嗎?
3、在倫理道德哲學論題方面:(1)什麼是「對的」、「善的」的行為?(2)「對的」的倫理行為和「善的」的道德涵養,又有什麼關係?(3)倫理規範或道德規範,又是怎樣被建構起來的呢?(4)倫理規範或道德規範有所謂的「客觀普遍性」嗎?
此外,關於「生命之本質」問題、「心智」如何運作而又怎樣提昇的問題、「修行的意義」問題、佛教認為什麼是正當生活方式的問題、生命活動趣向可以有什麼選擇的問題……等,也是本課程可能探及的論題項目。
 

課程目標
本課程預期引導學員達致下列成果:
(1)對於佛家哲學論題能有深入反思後的把握。
(2)在一般哲學問題思維的知識背景下,曉得怎樣從事佛家哲學問題之研討。
(3)對於印度佛學、中華佛學的重要論題,擁有更高階層的認識和了解。
(4)在從事佛家哲學研究時,對於當代相關學思進路、方式、以及成果,能夠展開眼界較為寬廣的涉獵。
 
課程要求
1、對於佛家哲學問題,學習養成探討、研究的興趣。
2、願意嘗試深入研讀每篇論文、甚至每本專著。
3、發現論著中的問題,學習它們所採取的良好方法,進而提出批判、改進其內容的可能辦法。
4、對於宇宙人生現象,能夠形成探究其中原委的問題意識,然後參考佛家哲學觀點和思維方式,針對特定論題,探求出確定見解,並且在開放的思維路向上著手撰寫專題論文。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隨堂提供。 
參考書目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2006年。
林鎮國,《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
劉貴傑,《佛教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蔡耀明,《佛教視角的生命哲學與世界觀》,台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
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佛學研究入門》,台北:法爾出版社,1990年。
中村元編,《自我?無我》,京都:平樂寺書店,1981年。
日本佛教學會編,《佛教????學??:佛教研究?方法論的反省》,京都:平?寺書店,2001 年。
平川彰、?山雄一、高崎直道編,《講座.大乘佛教》1-10,東京:春秋社,1981年。
佛教思想研究會編,《佛教思想》1-10,京都:平樂寺書店,1975年。
Jin Park (ed.), Buddhism and Deconstructions,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6.
Noa Ronkin, Early Buddhist Metaphysics: the Making of a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5.
Fernando Tola, Carmen Dragonetti, Being as Consciousness: Yog?c?ra Philosophy of Buddhism,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4.
Paul Williams (ed.), Buddh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Religious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2005.
David Burton, Buddhism, Knowledge and Liberation: A Philosophical Study, Aldershot: Ashgate,2004.
Miri Albahari, Analytical Buddhism: The Two-Tiered Illusion of Self,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Mark Siderits, Personal Identity and Buddhist Philosophy: Empty Persons, Burlington: Ashgate, 2003.
Paul Williams, Mah?y?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2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Tao Jiang, Contexts and Dialogue: Yog?c?ra Buddhism and Modern Psychology on the Subliminal Min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Fernando Tola, Carmen Dragonetti, Being as Consciousness: Yog?c?ra Philosophy of Buddhi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4.
Peter Harvey,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Ethics: Foundations, Values and Issu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Daniel Meckel, Robert Moore (eds.), Self and Liberation: The Jung / Buddhism Dialogue,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92.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聽講情況 
20% 
學員出席與上課聽講情況,是檢驗學習成效的第一步,因此,出席狀況與課程投入情形,將占學期總成績20%。 
2. 
課堂報告與問題討論 
40% 
本課程特別重視學員的隨堂報告和問題討論活動。因此,積極準備問題,隨堂報告,主動參與討論,將占學期總成績40%。 
3. 
期末報告 
40% 
期末報告是展現學習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每位學員都應寫出一篇有問題反思的期末報告,而且在課堂上預先發表報告大綱,以利討論。因此占學期總成績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9/12  「佛家哲學」之反思:佛教中有「哲學」嗎?哪些稱得上是「哲學的」?對這些「哲學的」的內容,又如何展開「研究」?能夠研究出什麼成績? 
第2週
09/19  佛家哲學的演變:從印度佛學到中華佛學 
第3週
09/26  佛家哲學中的形上問題思維(1) 
第4週
10/03  佛家哲學中的形上問題思維(2) 
第5週
10/10  佛家哲學中的形上問題思維(3)
(十月十日國慶日) 
第6週
10/17  佛家哲學中的形上問題思維(4) 
第7週
10/24  佛家哲學中的形上問題思維(5)
 
第8週
10/31  佛家哲學中的知識問題思維(1) 
第9週
11/07  佛家哲學中的知識問題思維(2)

期中考 
第10週
11/14  佛家哲學中的知識問題思維(3) 
第11週
11/21  佛家哲學中的知識問題思維(4) 
第12週
11/28  佛家哲學中的倫理問題思維(1) 
第13週
12/05  佛家哲學中的倫理問題思維(2) 
第14週
12/12  佛家哲學中的生命問題思維 
第15週
12/19  佛家哲學中的心智問題思維 
第16週
12/26  佛家哲學中的修行問題思維 
第17週
1/02  佛家哲學中的解脫問題思維 
第18週
1/09  期末論文報告和研討

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