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佛家哲學研究
Seminar on Buddhism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蔡耀明 
課號
Phl7021 
課程識別碼
124 M029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哲研討室一 
備註
佛家領域。 大學部:(A)東方哲學史群組。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1Phl7021_Buddhism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藉由佛教典籍與佛學論文的閱讀,探討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課題,從此形成典籍閱讀與哲學討論在經緯交織的面貌。
印度佛教隨著修行講究上的差異,發展出二大道路:一為解脫道,另一為菩提道。解脫道包括聲聞乘和獨覺乘,以生命體從世間的捆綁得到解脫為目標,屬於初步或基本的講究。菩提道的目標,則在於全方位成就無上菩提與廣泛地利益有情,屬於更進一步的講究。對佛教的實修與義理的探討,若從解脫道入手,也因此較為容易,並能據以循序漸進。在解脫道形成若干認識之後,有必要將觸角繼續伸展到菩提道。
人文學科研究所階段很重要的一環,即培養出面對原典的眼光與能力,再佐以第二手的學術論著或參考材料,發展出思辨與論述的技巧。倘若對原典生疏,不僅談不上專門的研究,開展不出個人的研究風格,而且對於第二手資料亦難以取捨或斷定優劣。有鑒於此,本課程大部分的重點,將放在這二大修煉道路的典籍,再延伸到相關的學術論著。
修煉的道路雖有差別,流傳的典籍也有不同,但是基本概念則有其一貫的看法與條理。以典籍的閱讀為背景,本課程一大半的重點,站在臺面成為單元主題的,卻是佛教哲學的基本課題。這當中,列為課程提綱的單元項目的,包括佛家哲學初入門?生命之界說?生命關懷?生命實踐?佛教世界觀?佛家文獻書目?佛家哲學書目?佛家哲學的學術回顧與展望?生命歷程的思惟與生命智慧的開發?佛教解脫道的典籍?生命歷程當中的個體自身之認定:自我之實相為「非我」、「我空」?生命歷程當中的歸屬或所有之認定:我所之實相為「非我所」、「我所空」?生命歷程當中的個體認定:個人或人物之實相為「非個人」、「個人空」?生命歷程當中的意義?生命之出路與修行之解脫生命歷程當中的個人、世人、眾生?生命歷程當中的心身課題?佛教的住地反思?大乘佛教與菩薩行?中觀與中觀學派?瑜伽行學派?佛教心識教學?如來藏打開的生命哲學?諸佛如來誕生宣言?佛教生命倫理學?What is Buddhist Philosophy。藉由這些單元項目的典籍依據、學術論著、課堂討論,將可對於佛教解脫道、佛教菩提道、佛教哲學的課題、與關聯的學術操作,展開哲學思辨的投石問路之旅。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目標,在於就所設定的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課題,透過相關典籍的研讀、講解、詮釋、論陳,以及透過當代學者相關論著的討論,從而對印度佛教解脫道與菩提道的哲學操作與特色,建立以經文做為依據的思辨與認識,並且奠定從事專門的佛教哲學研究的基礎。 
課程要求
授課教師編印課程大綱及講義,並準備相關資料於上課前發給學員,請學員務必預習。講授、提示要點、引發思考、提問、與專題討論交叉並進。討論時,要求言之有物,以佛教的經論傳統為根據,搭配當代的哲學研究的成果,藉以培養佛教哲學的眼光和洞見,並且養成學術所要求的清晰、條理、論辯、與知識內涵。本課程定位為研究所層級的專題討論課,並非大學部一般的導論或通論課。學員不必有佛學背景,卻須快速補足佛學基本素養,且須預先研讀本課程大綱所列的主要的課程材料,包括原典和當代學術論著,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以及按時完成學期作業。每一單元主題所列的「延伸的參考材料」,多少皆具參考價值;若是碩士班研究生,並不硬性規定必讀;若是博士班研究生,則要求藉此量力或盡力拓展課程修讀的廣度、深度、和層級。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蔡耀明,〈生命與生命哲學:界說與釐清〉,《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5期
(2008年3月),頁155-190.
蔡耀明,〈何謂生命關懷與如何關懷生命〉,收錄於《宗教經典內蘊之生命
關懷:2014宗教生命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正修科技大學宗教生命關懷學術
研討會審查委員會主編,(高雄: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5年1月),頁
137-159.
蔡耀明,〈佛教菩薩行教育如何達成眾生與社會之適切的實踐轉化〉,《普
陀學刊》第三輯(2016 年 1 月),頁 33-55.
* Oskar von Hinüber, A Handbook of Pāli Literature,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96
* K. R. Norman, Pāli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Canonical Literature in Prakrit and Sanskrit of All the
Hīnayāna Schools of Buddhism,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83.
* Yasuhiro Sueki, Bibliographical Sources for Buddhist Stud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Buddhist
Philology, 2nd edition, Tokyo: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The International College
for Advanced Buddhist Studies, 2008.
* Christopher Bartley, “Chapter 2: Buddhist Origins,” An Introduction to Indian Philosophy, London:
Continuum, 2011, pp. 13-25.
* William Edelglass, Jay Garfield (eds.), Buddhist Philosophy: Essential Reading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 Christopher Gowans, Philosophy of the Buddha, London: Routledge, 2003.
* Donald Lopez, Jr. (ed.), Critical Terms for the Study of Buddhi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 Jin Park (ed.), Buddhism and Deconstructions,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6.
* Noa Ronkin, Early Buddhist Metaphysics: The Making of a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5.
* Mark Siderits, Buddhism as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Hants: Ashgate, 2007.
* Paul Williams (ed.), Buddh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Religious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2005. 
參考書目
詳如「課程進度」所列。要求閱讀以及在課堂予以講解和討論者,以粗體字標示。更多的參考材料,於課堂隨時補充。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平時上課  
50% 
 
2. 
期中報告  
10% 
 
3. 
期末報告 
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6  課程介紹/佛教哲學初入門/生命之界說/生命關懷/生命實踐/佛教世界觀/佛教文獻書目/佛教哲學書目/佛教哲學的學術回顧與展望 
第2週
9/23  生命歷程的思惟與生命智慧的開發/佛教解脫道的典籍/生命歷程當中的個體自身之認定:自我之實相為「非我」、「我空」:經典篇 
第3週
9/30  生命歷程當中的歸屬或所有之認定:我所之實相為「非我所」、「我所空」:經典篇 
第4週
10/07  生命歷程當中的個體自身之認定:自我之實相為「非我」、「我空」:論文篇 
第5週
10/14  生命歷程當中的個體認定:個人或人物之實相為「非個人」、「個人空」:經典篇/生命歷程當中的意義 
第6週
10/21  生命之出路與修行之解脫 
第7週
10/28  批判所謂的「生命尊嚴」與「尊嚴死」 
第8週
11/04  往生佛土做為生命出路的良好選項之一 
第9週
11/11  觀看且轉化生命歷程當中的個人、世人、眾生 
第10週
11/18  學員期中發表與討論/大乘佛教與菩薩行 
第11週
11/25  世界之實相說明為「不二」 
第12週
12/02  實相、語言、不可說 
第13週
12/09  佛教時空哲學 
第14週
12/16  翻轉教學(no class meeting) 
第15週
12/23  佛教的住地反思 
第16週
12/30  如來藏打開的生命哲學 
第17週
1/06  佛教生命倫理學 
第18週
1/13  期末報告與相互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