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韓非哲學研究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Han-fei |
開課學期 |
111-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李賢中 |
課號 |
Phl7121 |
課程識別碼 |
124 M262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哲研討室二 |
備註 |
大學部:(A)東方哲學史群組。 總人數上限:15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這門課程使學生深入研究法家哲學之內容、本質和方法。 特別是,討論韓非子法治思想的理論研究,使學習者能有系統地掌握韓非子的思想內涵。其中包括:「形名參驗」的方法理論、「法」的概念、政治哲學方法的「術」、政治權力的「勢」、及其他法政哲學相關的問題。並且反省韓非子哲學的意義與價值。 |
課程目標 |
介紹法家哲學之理論體系,發展脈絡,使學習者能系統把握韓非子哲學。培養學生對韓非子研習之興趣與批判能力,並能反省韓非哲學在中國文化的價值和現代的意義。 |
課程要求 |
修過中國哲學史一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1.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 台北:聯經,1991.07。
2.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台北:東大,1991.08。
3.謝雲飛,《韓非子析論》,台北:東大,1980.04。
4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09。
5.張素貞,《韓非子難篇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7.03。
6.林緯毅,《儒法兼容》,台北:東大,2004,11。
7.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1979.09。
8.姚蒸民,《韓非子通論》,台北:東大,1999.03。
9.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12。
10.朱守亮,《韓非子釋評》(一)至(四),台北:五南,1992.09。
11.李甦平,《韓非》,台北:東大,1998.10。
12.張有智,《先秦三晉地區的社會與法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2002.01。
13.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08。
14.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華正,1987.08。
15. 賴炎元、傅武光著譯,《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1997.11。 |
指定閱讀 |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1994.11。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平時成績 |
30% |
出席與討論 |
2. |
期中報告 |
30% |
分配單元之口頭報告 |
3. |
期末報告 |
40% |
期末口頭及書面報告 |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
上課形式 |
|
作業繳交方式 |
|
考試形式 |
|
其他 |
由師生雙方議定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3 |
法家思想的起源與時代背景 |
第2週 |
3/2 |
韓非的學術淵源與思維方法 |
第3週 |
3/9 |
《韓非子》哲學研究方法 |
第4週 |
3/16 |
《韓非子》的文本確立與思想概要 |
第5週 |
3/23 |
自習 |
第6週 |
3/30 |
討論〈孤憤〉、〈五蠧〉 |
第7週 |
4/6 |
討論〈顯學〉、〈說難〉 |
第8週 |
4/13 |
討論〈難勢〉、〈內儲說上〉(1) |
第9週 |
4/20 |
討論〈內儲說上〉(2)、〈定法〉 |
第10週 |
4/27 |
《韓非子》思想結構 |
第11週 |
5/4 |
法術勢基本結構的論述型態 |
第12週 |
5/11 |
《韓非子》論人與管理
|
第13週 |
5/18 |
學界對於《韓非子》的研究(1) |
第14週 |
5/25 |
學界對於《韓非子》的研究(2) |
第15週 |
6/1 |
韓非哲學對後世的影響及其現代意義 |
第16週 |
6/8 |
學期報告 |
第17週 |
6/15 |
繳交書面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