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觀念史研究方法與中國古代哲學 On the History of Ideas as a Research Method for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
開課學期 |
111-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佐藤將之 |
課號 |
Phl7162 |
課程識別碼 |
124 M662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3,4,5(10:20~13:10) |
上課地點 |
哲研討室二 |
備註 |
研究所:儒家領域。
大學部:(A)東方哲學史群組。 總人數上限:15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從1940年代迄今,在西方思想史、學術史或文化史的研究領域,所謂「觀念史」∕「概念史」(“history of ideas”, “history of concepts” or “Begriffsgeschichte”)研究一直在思想研究方法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並且在美國、歐洲以及日本等各學術圈中各有彼此不同的研究風格。相形之下,中文學界對此研究方法的關注則是直到近十年才逐漸興起,而且其主要關心仍較限於近代以後的中國和東亞思想研究方面。有鑑於此,本課的宗旨在於,透過閱讀有關此研究方法的「導論性說明」、「評論」以及「實際研究成果」的代表性文章,試圖理解此研究方法的主要內容和特色。進一步,探索其對中國哲學∕思想研究,尤其是古代哲學、思想相關議題的可行性。 |
課程目標 |
(1)理解所謂「觀念史」和「概念史」研究方法的內容、演變、貢獻和問題。
(2)思考「觀念史」和「概念史」研究方法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領域的研究之可行性和可能會產生的一些問題。
(3)同學們以此研究方法來分析中國哲學∕思想上的問題或文本(不限於古代思想)。 |
課程要求 |
(1)每週閱讀兩到三篇中或英文的論文
(2)輪流擔任閱讀文章的口頭報告
(3)提交期中報告(兩千字左右)以及期末報告(六千字左右)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諾夫喬伊著;張傳有、高秉江譯;鄧曉芒、張傳有校:《存在巨鏈:對一個觀念的歷史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方維規:〈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談中國相關中存在的問題〉,《新史學: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店,頁3-20。
鄭文惠:〈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概念變遷∕觀念形塑──觀念史∕概念史視域與方法〉,《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2013年6月)。
Arthur O. Lovejoy: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Anthony Grafton: “The History of Ideas: Precept and Practice, 1950-2000 and Beyond”,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 67, No. 1 (Jan., 2006), pp. 1-32。
Pocock, J. G.A.: “Politics, Language, and Time Ritual, Language, Power: An Essay on the Apparent Political Meaning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Pocock: Essays on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pp. 42-79.
Pocock, J. G.A.: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Quentin Skinner:“Interpreta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vol.1, Regarding Metho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Quentin Skinner:“Interpreta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Speech Acts”,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vol.1, Regarding Metho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Melvin Richter: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cept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著,任軍峰譯:〈觀念史中的意涵與理解〉,《思想史研究》,第1輯,2006年7月。
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著,任軍峰譯:〈言語行動的詮釋與理解〉,《思想史研究》,第1輯,2006年7月。
梁裕康:〈語言?歷史?哲學—Quentin Skinner論之政治思想方法論〉,《政治科學論叢》,第28期,2006年6月。
丸山真男:《關於思想史的思考方法—類型、範圍、對象》,區建英(譯),《福澤諭吉與日本近代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武田?子(編):《思想史?方法?對象:日本?西歐》,東京:創文社,1963年。 |
指定閱讀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口頭報告和參與討論 |
30% |
|
2. |
期中報告 |
20% |
|
3. |
期末報告 |
5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1 |
自我介紹、導論 |
第2週 |
2/28 |
國定假日 |
第3週 |
3/07 |
「觀念史」、「概念史」是什麼? |
第4週 |
3/14 |
中文學界的「觀念史」概況 |
第5週 |
3/21 |
「觀念史」研究的回顧:透過A. Grafton |
第6週 |
3/28 |
「觀念史」研究的今天:透過A. Grafton |
第7週 |
4/04 |
國定假日 |
第8週 |
4/11 |
O. A. Lovejoy的「觀念史」 |
第9週 |
4/18 |
J.G.A. Pocok的政治思想史研究 |
第10週 |
4/25 |
Q. Skinner的「Meaning and Context」批判 |
第11週 |
5/02 |
Q. Skinner的的政治思想史研究 |
第12週 |
5/09 |
M. Richter的概念史研究 |
第13週 |
5/16 |
R. Koselleck的概念史研究 |
第14週 |
5/23 |
丸山真男的政治思想歷史方法論 |
第15週 |
5/30 |
日本的中國古代思想研究之「概念史」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