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印度中觀哲學 Madhyamaka Philosophy in India |
開課學期 |
111-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李勝海 |
課號 |
Phl7260 |
課程識別碼 |
124 M692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哲研討室一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研究所:佛家領域。
大學部:(A)東方哲學史群組。 總人數上限:15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中觀是闡釋大乘佛教核心空性理論的哲學學派。本課程是印度中觀哲學史概論。我們將使用經典文本的翻譯與國際學界的新近研究,重點回顧印度中觀思想從起源至八世紀的發展歷程。文本選讀部分包含龍樹、佛護、清辨、月稱與寂護等中觀師的論典或注釋。除了中觀宗義之外,這些閱讀材料中出現的兩個主題是中觀哲學與知識論和邏輯學之間的關係以及與中觀學派在應對唯識思想時從批判到接納的過程。 |
課程目標 |
1.系統掌握中觀學派的核心思想
2.全面了解印度中觀哲學的發展歷史,熟悉各階段的經典中觀著作
3.對於「黃金時期」印度佛教哲學的特徵獲得深刻的理解 |
課程要求 |
1. 每位同學應該積極參與討論每週的議題。
2. 從本課程2–6週、7–11週以及12–15週(三個範圍)的閱讀中,各選擇一主題,書寫兩頁的「閱讀回應」(reading response)各一篇,總共三篇。回應報告的內容可以包含閱讀總結、批判性分析、心得或探討閱讀材料中的問題,在總結閱讀之外建議包含一些分析、評估之類的個人思考。閱讀回應應在討論之前電郵寄給授課老師,讓教師有足夠時間在上課討論前閱讀。
3. 每位同學必須繳交6000–7000字與課程內容(中觀)相關的期末論文一篇。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印度佛教哲學
Westerhoff, Jan. The Golden Age of Indian Buddhist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中觀史
Ruegg, David Seyfort. The Literature of the Madhyamaka School of Philosophy in India.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81.
龍樹
Westerhoff, Jan. N?g?rjuna’s Madhyamaka: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佛護
葉少勇。《《中論佛護釋》譯註》。上海:中西書局,2021。
清辨
林恕安。《緣起、二諦與因明——以清辨《般若燈論‧觀緣品》與《掌珍論》為主的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論文,2018。
月稱
MacDonald, Anne. In Clear Words: The Prasannapad?, Chapter One. 2 Vols. Vienna: Verlag der O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5.
寂護
Blumenthal, James. The Ornament of the Middle Way: A Study of the Madhyamaka Thought of ??ntarak?ita. Ithaca, NY: Snow Lion, 2004. |
指定閱讀 |
詳課程進度所列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出席與參與 |
20% |
|
2. |
閱讀回應 |
30% |
|
3. |
期末論文 |
5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1 |
課程概述 |
第2週 |
2/28 |
龍樹的哲學體系
1. Jan Westerhoff, “Nāgārjuna.”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nagarjuna/.
2.《中論》頌選讀
需要中文閱讀者請用以下文章取代1
何建興(2019),〈龍樹 Nāgārjuna〉,《華文哲學百科》。
|
第3週 |
3/07 |
龍樹的哲學論證:四句的分析
Jan Westerhoff, “4. The Catuṣkoṭi or Tetralemma,” in Nāgārjuna’s Madhyamaka: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67–9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
第4週 |
3/14 |
《迴諍論》選讀(一)
1. Jan Westerhoff, The Dispeller of Disputes: Nāgārjuna’s Vigrahavyāvartanī,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 羅尉慈,《龍樹《迴諍論》之譯註與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第5週 |
3/21 |
《迴諍論》選讀(二)
1. Westerhoff, Jan. The Dispeller of Disputes: Nāgārjuna’s Vigrahavyāvartanī.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 羅尉慈,《龍樹《迴諍論》之譯註與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第6週 |
3/28 |
佛護釋
使用以下譯著的〈導論〉(頁5–30)及第1品節選(頁9)
葉少勇,《《中論佛護釋》譯注》,上海:中西書局,2021。
|
第7週 |
4/04 |
清辨的中觀哲學
William L. Ames, “Bhāviveka’s Own View of His Difference with Buddhapālita,” in The Svātantrika-Prāsaṅgika Distinction: What Difference Does a Difference Make, 41–66,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3.
|
第8週 |
4/11 |
《中觀心論》與《思擇炎》選讀(一)
Shotaro Iida, Reason and Emptiness: A Study in Logic and Mysticism, Tokyo: The Hokuseidon Press, 1980.
|
第9週 |
4/18 |
《中觀心論》與《思擇炎》選讀(二)
Shotaro Iida, Reason and Emptiness: A Study in Logic and Mysticism, Tokyo: The Hokuseidon Press, 1980.
|
第10週 |
4/25 |
月稱對清辨的回應
《明句論》第一品選讀
Anne MacDonald, In Clear Words: The Prasannapadā, Chapter One, 2 Vols., Vienna: Verlag der Ö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5.
|
第11週 |
5/02 |
中期中觀與唯識之爭
Malcolm David Eckel, Bhāviveka and His Buddhist Opponents, Cambridge, MA: Dept. of Sanskrit and Ind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2008.
推薦閱讀:
月稱著,釋法尊譯,《入中論》,頁71–106,Acadia, CA:悲智學佛會,1997。
|
第12週 |
5/09 |
八世紀的中觀與寂護的《中觀莊嚴論》
一郷正道英譯導言
Masamichi Ichigō, “Śāntarakṣita’s Madhyamakālaṃkāra,” in Studies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Great Vehicle: Three Mahāyāna Buddhist Texts, 141–240, Ann Arbor: Collegiat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Buddhist Literature and Center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89.
|
第13週 |
5/16 |
《中觀莊嚴論》選讀(一)
1. 一郷正道英譯I
Masamichi Ichigō, “Śāntarakṣita’s Madhyamakālaṃkāra.”
2. 靜命菩薩(寂護)造論,索達吉堪布譯,《中觀莊嚴論釋:附 七十空性論略釋》,香港:心一堂有限公司,2013。
|
第14週 |
5/23 |
《中觀莊嚴論》選讀(二)
1. 一郷正道英譯II
Masamichi Ichigō, “Śāntarakṣita’s Madhyamakālaṃkāra”
2. 靜命菩薩(寂護)造論,索達吉堪布譯,《中觀莊嚴論釋:附 七十空性論略釋》,香港:心一堂有限公司,2013。
|
第15週 |
5/30 |
晚期中觀思想
David Seyfort Ruegg, The Literature of the Madhyamaka School of Philosophy in India, 104–118,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81.
|
第16週 |
6/06 |
課程總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