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教育人類學專題討論 Seminar o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
開課學期 |
102-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人類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顏學誠 |
課號 |
Anth7055 |
課程識別碼 |
125 M248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6,7,8(13:20~16:20) |
上課地點 |
水源人302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文化人類學次領域課程 總人數上限:1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21edu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人類學討論的對象往往有其他學科進行研究,教育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人類學與教育學的討論有甚麼不同?一個重要的差異是人類學從社會文化的脈絡來理解教育。我們不是先從「教育本質」的預設開始演繹出教育該是甚麼樣子,再從什麼樣的社會因素使得「教育本質」無法維繫來進行對社會的批判。這不是說教育人類學不能進行社會的批評。但是,這種批評不是建立在形而上的「教育本質」之上。但是,該把教育放在什麼樣的社會文化脈絡?社會文化脈絡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哪種切入點最合適?這種討論不能放在抽象的玄思中,而必須明確的指出是哪種社會文化。例如,從漢人社會文化的哪個面向來理解教育?哪種脈絡才能彰顯漢人社會對於教育的重視?
湖南鄉下的一個小村莊裡,家家戶戶供著「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是甚麼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使得「師」可以與「天地君親」並列?必然有某些原因使得教育在漢人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也必然有某些制度上的措施來支持這種文化上的想像。宋真宗的勸學詩說「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帝王與老百姓所簽下的這個「契約」有什麼重要性?清初鄂爾泰說:「非不知八股為無用, 而牢籠志士,驅策英才,其術莫善於此」。作為一種政治的機制,科舉制度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門課要探究的是這種社會文化脈絡。但是我們並非只是要討論古人。我們也要探究教育社會學對教育的批判,認為教育並不能產生社會流動性,而只是「再製」原有的階級關係。但是,為什麼要以教育作為社會流動性的幌子?若是要維繫社會階級的複製,只要維持種姓或封建制度即可。為什麼要給予人民社會流動的想像?這種「幻想」在現代社會中有何功能?有何價值?有何合法性?此外,教育一直是個各方角力衝突的戰場。我們將以台灣現今的教改做為場域來分析這些不同的力量。例如,是什麼樣的理念使得教育部認為不應該公布原始錄取分數?是甚麼原因造成「高分低就,低分高就」,而這個現象為什麼值得社會投注重大的關注?為什麼「超額比序」是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要強調「愛我所擇、擇我所愛」?這些看似崇高的道德理念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預設? |
課程目標 |
培養從社會文化脈絡理解教育現象的能力與視野。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以討論為主。每周會公布討論的主題。除了該周的閱讀之外,同學需要以主題找尋相關的資料並形成自己的看法,以作為課堂討論的材料。
學期成績
50% 課堂表現
50% 期末報告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09 |
課程介紹:「教育的本質」Fact or Opinion |
第2週 |
9/16 |
天地君親師:政治與教育的結合 |
第3週 |
9/23 |
中國科舉 |
第4週 |
9/30 |
科舉:社會流動 vs. 社會再製 |
第5週 |
10/07 |
教練與選手:虎媽戰歌 + 3 Idiots |
第6週 |
10/14 |
理想教師的圖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 Chinese School |
第7週 |
10/21 |
打破對華人教師的成見:Teaching the Chinese Learner |
第8週 |
10/28 |
教育改革:童年與解放 |
第9週 |
11/04 |
教育改革的困境 |
第10週 |
11/11 |
夏山學校 |
第11週 |
11/18 |
日本小學教育 |
第12週 |
11/25 |
Reproduction |
第13週 |
12/02 |
Learning to labour |
第14週 |
12/09 |
教育與全球化 |
第15週 |
12/16 |
大學排名 |
第16週 |
12/23 |
哀哀叫的教師評鑑 |
第17週 |
12/30 |
期末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