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
開課學期 |
111-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人類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呂欣怡 |
課號 |
Anth7001 |
課程識別碼 |
125 M263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水源人201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核心課程。中文授課,英文書籍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主授人類學基礎理論。從古典到當代,從「現代」批判到後現代論述,以及從概念檢討到模型建構,本課將儘可能面面俱到,讓同學們掌握學理建置與棄置的歷程。有了本課的研修基礎,期望對同學修習其它專論課程時,能起融通開創的效果。
本課程為人類學系碩博士班的核心必修課,有興趣的外系所同學,若已修過大學部「文化人類學」或類似的基礎課程,可以來信詢問加簽事宜 hsinyi15@ntu.edu.tw
|
課程目標 |
對文化人類學與社會科學的理論發展作歷史性回顧,並閱讀重要的民族誌範例,使學生對學術思想發展脈絡有清楚的掌握,培養獨立思考與分析理論性議題的能力。課程分為兩部份,前七週集中在古典社會理論與人類學發展的關聯,第八週之後,進入文化人類學各理論學派的討論,以及廿世紀後期重要思想家對當代人類學的啟發。 |
課程要求 |
1. 事先閱讀指定教材,做好課前預習。
2. 參與課堂討論,記錄上課重點。
3. 本課程為人類系碩士班的核心課程,閱讀份量較重,外系所學生請審慎斟酌自己的時間。
評分標準
這是一門以閱讀討論為主的專題課,除了第一週的課程由我解說與帶領討論外,第三週開始,修課同學要輪流負責導讀並帶領課堂討論。以下分述課程要求:
1. 輪值導讀同學:負責撰寫文本重點摘要(最少兩頁,長度沒有上限),並且提出至少三個值得討論的問題。討論問題必須扣著文本內容,針對某一個概念或某些段落的疑問與釐清,而不是超越文本內容的泛泛之談。導讀摘要請於上課前日(週日)的午夜之前上傳ceiba。
2. 上課時先由我先講解當週的理論脈絡及關鍵概念,然後由導讀同學做口頭摘要,但導讀時間總共不能超過20分鐘(本學期會嚴格計時),然後直接進入同學所提問題的討論。
3. 非輪值同學:每週上課前日(週日)的午夜之前,請上傳該週預習報告,需包括文本精采段落的重點摘要,以及至少一個關於文本的評論/疑問/聯想。預習報告的長度以一頁為上限,不得超過。上課次日中午(每週二中午)前,請上傳該週的課堂筆記與心得(無上限,但最佳長度為兩頁),需包括文本對你最重要的啟發,以及針對至少一位同學課堂發言的回應。
4. 為達共學目的,所有上傳作業均開放給同學參考,請勿抄襲他人作業。
5. 期末請以自由格式撰寫學習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的學思歷程。長度3-5頁 (可以不要有參考書目,但請勿抄襲)。同時匯集本學期所寫的預習報告及課後心得,與期末心得一起訂製成學習歷程紀錄(learning portfolio),做為最後評分依據。
預習報告及課後心得均不得缺交,無故缺交三次以上,請考慮退選。
50% 導讀、課前預習及課後心得的品質
35% 課堂討論及參與(包括出席狀況)
15% 期末心得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一 12:30~14:30 |
參考書目 |
|
指定閱讀 |
請見附件〈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書目〉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05 |
(以下為暫定課綱,至第一週上課前都可能變動)導論 |
第2週 |
9/12 |
馬克思 |
第3週 |
9/19 |
涂爾幹 |
第4週 |
9/26 |
牟斯 |
第5週 |
10/03 |
韋伯 |
第6週 |
10/10 |
雙十節放假 |
第7週 |
10/17 |
北美文化人類學的開端 |
第8週 |
10/24 |
北美文化人類學後續 |
第9週 |
10/31 |
英國社會人類學的開端 |
第10週 |
11/07 |
英國社會人類學後續--曼徹斯特學派 |
第11週 |
11/14 |
法國結構主義人類學 |
第12週 |
11/21 |
結構主義與實作理論 |
第13週 |
11/28 |
政治經濟學派 |
第14週 |
12/05 |
傅柯與人類學 |
第15週 |
12/12 |
臺灣人類學的開端 |
第16週 |
12/19 |
期末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