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
開課學期 |
101-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人類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林開世 |
課號 |
Anth7001 |
課程識別碼 |
125 M263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水源人201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核心課程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11culturetheories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
(Fundermental Theorie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
學分(Credits):3
修習對象(Students):1.人類學系碩士班研究生必修
2.外系外校畢業未獲抵免之博士班研究生必修
3.外系所研究生經教師同意者得以選修
4.旁聽同學須負同等修課任務。
課程目的(Purpose):
本課程主授人類學基礎理論。從古典到當代,從「現代」批判到後現代論述,以及從概念檢討到模型建構,本課將儘可能面面俱到,讓同學們品嚐學理建置與棄置的歷程。有了本課的研修基礎,期望對同學修習其它專論課程時,能起融通開創的效果。
|
課程目標 |
課程目的(Purpose):
對文化人類學與社會科學的理論發展作歷史性回顧,並閱讀重要的民族誌範例,使學生對學術思想發展脈絡有清楚的掌握,並培養其獨立思考與分析理論性議題的能力。課程分為兩部份,前五週集中在古典理論的閱讀與闡釋;第六週開始進入人類學的誕生與發展、當代議題與民族誌。 |
課程要求 |
1. 事先研讀指定教材,做好課前摘要。
2. 參與課堂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四 14:00~16:00 備註: 人類學系系館402 |
參考書目 |
Philip Smith
2004 《文化理論的面貌》。林宗德譯。台北:韋伯文化
Adam Kuper
1988 《英國社會人類學-從馬凌諾斯基到今天》。賈士蘅譯。台北:聯經。
紀登斯
1989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簡惠美譯。
台北:遠流。
黃應貴
1992 《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台北:正中書局。
Bourdieu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 Polity.
Barnard, Alan
2000 History and Theory in Anthrop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esing, Roger
1994 Theories of Culture Revisited. in Assess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Robert Borofsky
ed. Pp:310-312. New York, NY: McCraw-Hill.
Barrett, S. R.
2009 Anthropology : a student's guide to theory and method. Buffa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Lavenda, R. H. and E. A. Schultz
2007 Core concept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Boston, Mass., McGraw-Hill.
Moore, H. L.
1999 Anthropological theory today. Malden, MA, Polity Press.
Moore, J. D.
1997 Visions of culture : an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ical theories and theorists.
Walnut Creek, Calif., AltaMira Press.
Moore, J. D
2009 Visions of culture : an annotated reader. Lanham, MD, AltaMira Press.
Smith, M. J.
2003 《社會科學槪說》。呉翠松譯。臺北:韋伯文化。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堂討論與參與 |
20% |
|
2. |
上課摘要 |
30% |
|
3. |
期末報告 |
5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3 |
課程介紹 |
第2週 |
9/20 |
古典理論(1) Marx |
第3週 |
9/27 |
古典理論(2)Durkheim and Mauss
*中午周大鳴教授座談 |
第4週 |
10/04 |
古典理論(3)Weber |
第5週 |
10/11 |
理論視野的競爭 |
第6週 |
10/18 |
人類學的誕生 |
第7週 |
10/25 |
美國文化人類學傳統 |
第8週 |
11/01 |
老師請假 (可能要參加八保祭典) |
第9週 |
11/08 |
英國社會人類學傳統 |
第10週 |
11/15 |
校慶停課 |
第11週 |
11/22 |
Edmund, Leach
2003 《上緬甸諸政治體制:克欽社會結構之研究》
|
第12週 |
11/29 |
Polanyi, K.
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Wolf, E. R.
1982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第13週 |
12/06 |
結構主義 |
第14週 |
12/13 |
詮釋的取向 |
第15週 |
12/20 |
實踐論 |
第16週 |
12/27 |
民族誌的書寫 |
第17週 |
1/03 |
全球化與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