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文化政治、現代性與台灣經驗
Cultural Politics and Modernity in Taiwan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學程  臺灣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陳其南 
課號
Anth5094 
課程識別碼
125 U288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新504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及碩士班修習。文化人類學次領域及區域民族誌課程。臺灣政經社會領域。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4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Anth5094_103_2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內容主要探討社會科學上有關「現代性」(modernity)和「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的理論思維,及其對於理解台灣歷史經驗,特別是關於日治時代以來台灣人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呈現及其在塑造台灣人身份意識的作用。涉及的基礎理念包括:威廉斯和伊格頓的文化理念、韋伯「現代性」理論、福科「文化治理性」、葛蘭西「文化領導權(霸權)」、阿多諾「文化與行政」、布爾迪厄「文化資本」、麥奎根「文化公共領域」、班尼特「文化技術」和布希亞「後現代符號消費」等。與台灣經驗有關的課題則有:前現代時期漢人社會的文化藝術活動與文化領導權的形塑過程、日治時期殖民現代性內涵、戰後不同階段的文化藝術發展型態與國族主義、現代主義、本土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複雜辯證關係,也涉及最近台灣的政治文化與文化政治景觀,包括文化藝術領域作為一種公共政策在台灣的發展軌跡。 

課程目標
培養學生對於文化政策研究基礎概念之理解,對於台灣文化現象和文化政策發展脈絡的具體認識,發展對於文化藝術、權力與政治和殖民現代性等課題的思辨能力。



 
課程要求
參與上課聽講和參觀活動、繳交平常心得作業和期末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各週講述內容】

一、課程介紹 ─ 身份、國家與文化生活
(觀賞影片「跳舞時代」)

二、「現代化」、「現代性」、「現代主義」與「殖民現代」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西方歷史、啟蒙理性、資本主義、現代國家、傳統發明、
文化藝術表現、帝國主義、殖民主義;Formations of Modernity、Weber、David Harvey
1989、Hobsbawn 1983。

閱讀資料: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edited by Bram Gieben and Stuart Hall. 1992

因檔案太大,請同學自己到這裡下載:
http://www.amazon.co.uk/Formations-Modernity-Introduction-Bram-Gieben/dp/0745609600

此書為關於現代性概念的面向做比較完整介紹的教科書,主要可瀏覽下述第1 (思想), 2
(政治,現代國家), 3, (經濟,工業化和資本主義),5. (文化).
1.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BIRTH OF SOCIAL SCIENCE (「啟蒙」與社會科學的誕生)
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TATE (「現代國家」的發展)
3 THE EMERGENCE OF THE ECONOMY (「經濟」崛起)
5 THE CULTURAL FORMATIONS OF MODERN SOCIETY (「文化」構成)

另有同學問及其他參考閱讀資料,特將地理學家David Harvey這本著作的中英文版本寄送給
大家,可上CEIBA下載。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Blackwell.《後現代的狀況 ─ 對文化變遷支援的探究》(閻嘉譯,
北京商務出版)。
Harvey從社會科學的觀點討論「現代性」概念,並與現代主義和現代化比較,是相當好的著
作。其中與課堂主題相關的是第二章 現代性與現代主義,第五章 現代化,和第八章福特主義等。


三、「文化」、「政治」與「經濟」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文化」的定義、「文化」與「政治」和「經濟」生活領域的辯
證、文化本質、國族主義、傳統發明;Williams、Eagleton、Saussure、Levi-Strauss。

四、明治日本現代與文化治理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博覽會、博物館、視覺現代性、治理性、日本美學、岡倉
天心、Fenollosa、華夷變態論、後藤新平; Foucault 1991、小熊英二 2011、駒込武 2004、許時嘉 2014。

五、台灣人身份與「國語」教育 ─ 殖民、同化與皇民化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日本在台灣的現代性計畫、帝國資本主義、殖民統治論述、伊澤修
二、「國語」論述、文化資本、矢內原忠雄、葉盛吉《雙鄉記》;黃昭堂 1991、駒込武1996、荊子馨《成為日本人》、陳培豐 2001、李承機、中島利郎 2002、近藤正己 2012、
許時嘉 2014)

六、殖民抵制與「台灣文學」的建立 ─ 台灣人意識的形塑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文明啟蒙、文化協會、議會運動、現代國家與文學審美傳統的建
立、文學與文化研究、新文學運動與鄉土文學、統獨與本土主義,文學民族誌、研究傳統、
蔣渭水、林獻堂、蔡培火、賴和:中島利郎2003、河原功 2004、陳建忠 2004、黃美娥2005、施懿琳2005、陳翠蓮 2008、朱惠足 2009。

七、美術、音樂、戲劇及其他藝術形式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東京與台北、地方色彩、「閹雞」舞台劇、黃土水、陳澄
波、張福興、呂泉生、王白淵、張文環、呂赫若; 謝里法 1991、陳映真 1997、顏娟英 1998、垂水千恵 2002、柳書琴 2009、石婉舜。

八、從文學看日本殖民型態與台灣人身份意識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賴和、楊逵、龍瑛宗、周金波、吳濁流:葉石濤、陳映
真、陳芳明2004、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游勝冠 2009、何義麟2006, 2009、王文仁 2012、王惠珍 2014。

九、戰後的去日本化與再中國化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官方與民間文化系
統、葉盛吉悲劇、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黃英哲 2007、荊子馨《成為日本人》、親日
問題、韓國比較,小林台灣論、Tsurumi 1997、何義麟2003、周婉窈 2011、崔末順 2013。

十、作為地方史或國家史的台灣歷史意識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日治台博館的歷史建構、連橫台灣通史、戰後台灣鄉土運動、古蹟保存意識、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十一、「文化」作為一種政策在台灣的歷史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文化治理性 文化政策論述 、地方與中央、藝術季活動、
美學品味、藝文補助與資源分配;Boudieu、McGuigan、Bennett。

十二、「公共性」與文化政策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藝術的公共性、公共藝術、公共空間與公民參與、文化共
同體、審美共同體、社區總體營造、文化藝術作為一種公共政策的定位,Habermas。

十三、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課題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資本主義邏輯、工業複製、商品拜物教、經濟生產邏輯與文化、文化 [符號、審美、靈魂] 的工業生產模式、虛擬化、公共化、身分化。

十四、文化與審美的泛化現象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Baudrillard符號消費社會的形成及其政策意涵、Jameson,後現代的文化性質、資訊、流行、品味 、「文化創意產業」概念、Scott Lash
and John Urry、文化工業與政治、Adorno美學批判與救贖。

十五、文化藝術、地方發展與地方治理

十六、後現代的認同政治
【關鍵詞及參考資料】:生活意識、多元主義、文化公民權、文化作為一種身分認同意
識、全球化與在地性、國族國家終結論、新的文化共同體、文化身份與共同生活經驗,Williams共同文化的思想、社區的重要性、社區與共同文化,Gramsci有機知識份子。

十七、最近的回顧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總)】

(A)
Adorno, Theodor
1991.‘ Culture and Administration’. In The Culture Industry. Routledge.
Benedict, Anderson 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Verso.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
報文化。
Bennett, Tony 1991 ‘Putting Policy into Cultural Studies’ in L. Grossberg, et al
al. eds.,
Cultural Studies. Routledge.
----- 1995 The Birth of Museum: History, Theory and Politics. Routledge.
----- 1998 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 Sage.
----- 2003 “Culture and Governmentality,” pp.47-65 in J. Z. Bratch, J. Packer
and C. McCarthy, eds., Foucault, Cultural Studies and Governmentality. SUNY.
----- 2007 《本尼特:文化與社會》,廣西師範大學。第四部分 博物館與治理:第十章
博物館的政治理性(The Political Rationality of the Museum),第十一章 文化功用的倍
增,第十二章考古學剖析——使時間與文化治理具體化。
Bourdieu, P., and A. Darbel 1991 The Love of Art. Polity.
Duncan, Carol 1995 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文明化的儀式:
公共美術館之內)。
Fischer-Tiné, Harald, and Michael Mann,eds, 2004 Colonialism as Civilizing M
Mission: Cultural Ideology in British India. Anthem Press.
Foucault, M. 1991 “Governmentality,” pp. 87-104, in G. Burchell, C. Gordon, &
P. Miller (Eds.),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Chicago: U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ieben, Bram and Stuart Hall 1993 The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Understanding M
Modern Societies an Introduction. Wiley.
Harvey, David著,閻嘉譯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Blackwell.《後現代的狀況 ─ 對文化變遷支援
起的探究》(北京商務出版)。

Hobsbawn, Eric, and Terence Ranger 1983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中譯《被發明的傳統》,貓頭鷹出版社。
Lloyd, David, and Paul Thomas 1998 Culture and the State. Routledge. Chapters 1
1, 4 and Epilogue.
Lash, Scott, and John Urry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Sage
Publications. (中譯《符號經濟與空間經濟》,北京商務,2006)。
McGuigan, Jim
1996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 Routledge.
2004 Rethinking Cultural Policy. McGraw-Hill. (中譯《重新思考文化
政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Miller, eds.,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Pick, John 1988 The Arts in a State: A Study of Government Arts Policies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Present. Bristol Classical Press (中譯《藝術
與公共政策》,台北:桂冠,第八章)。
Urry, John 1995 Consuming Places. Routledge. Chapters 5, 8, 9, 10, 11.


(B)
Barlow, Tanie, ed. 1995 Formation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 Durham, N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Ching, Leo (荊子馨), 2001 (2006)《成為日本人: 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鄭力軒
譯),麥田出版。
Kleeman, Faye Yuan (阮斐娜) 2003 Under an Imperial Sun: Japanese Colonial
Literature of Taiwan and the South. ]《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臺灣及南方殖民地文
學》2010 麥田。
Kikuchi, Yuko, ed. 2007 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
Colonial Taiw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obinson, Michael Edson, and Gi-Wook Shin 2001 Colonial Modernity in Korea.
Harvard Univ Asia Center.
Tsurum, E. Patricia 林正芳譯 〈日本教育和臺灣人的生活〉 《臺灣風物》,第47卷第1期(
期(1997年3月),頁55~93。
小熊英二 1998 (2011)《日本人的國境界》,黃阿有等譯,國立嘉義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 第四章〈台灣領有〉,《近代化與殖民:日治台灣社會史研究文集》,頁61-121,
台灣大學出版社,2012。第十三章〈異身同體之夢—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近代化與
殖民:日治台灣社會史研究文集》,頁275-336,台灣大學出版社,2012。
方孝謙,2001,《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 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
巨流。
中島利郎編 2003《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
中島利郎 2002 〈「皇民作家」的形成 ─ 周金波〉,中島利郎.周振英編《周金坡集》,前
前衛出版。
王惠珍 2014《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心。
王文仁 2012 《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
考察》,博揚。
石婉舜〈「台湾新演劇運動の黎明」の到来――1943年,厚生演劇研究会の設立と公演〉,
藤井省三, 黄英哲, 垂水千恵(編)《台湾の「大東亜戦争」:文学・メディア・文化》,頁156
156-174。
----- 2008〈「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台灣戲劇(1936.9-1940.11)〉,《
《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的台灣文化狀況》。
井手勇 2001《決戰時期臺灣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市立圖書館。
矢內原忠雄 1927《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周憲文譯),帕米爾書店, 1985;(林明德譯),吳
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林果顯 2005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 (1966-1975): 統治正當
性的建立與轉變》,稻香出版。
林景明 1997《日本統治下台灣皇民化教育》,高文研。
近藤正己 〈「皇民化」政策的形成〉,薛化元《近代化與殖民》,台灣大學出版社。
吉見俊哉著,蘇碩彬等譯 1992 (2010)《博覽會的政治學》,群學出版。
何義麟(1999.06)。戰前臺灣知識份子之日本觀--以謝南光與王白淵為中心(日文)。淡
江史學,10,349∼368。
何義麟,2009年11月,247-267頁,〈1930年代台灣人的國族認同:以台中「東亞共榮協會
會」之發展為中心〉《文史台灣學報》(創刊號)
若林正丈(2004.09)。黃呈聰抱持「待機」之意涵──日本統治下台灣知識分子的抗日民
族思想。《台灣風物》54(3):137∼170; 54(4):133∼171。
何義麟(2003)。二・二八事件――「台湾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ス。 東京大學出版會
會。
-----(1997.12)。『政經報』與『臺灣評論』解題:從兩份刊物看戰後臺灣左翼勢力之言
論活動。臺灣史料研究,10。
----- 2011年5月,《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台灣書房,154頁)。

頁)。
----- 2007年12月,286-310頁,「1930年代台湾知識人の苦悩――東亜共栄会から大亜細
亜協会台中支部へ」,松浦正孝編著《昭和・アジア主義の実像――帝国日本と台湾・「南
洋」・「南支那」》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 1986 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臺灣風物,36(4)。
朱惠足,2009〈越界書寫:1920年代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
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

李承機 2004 「殖民地臺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近代性」與「民族主義」的分
裂」、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所收、台北:播種者
出版社、2004年4月。
李欽賢 1990 〈拂過台灣新美術的春風〉,《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頁130-145,台北
北市立美術館。
周婉窈. 2011〈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再探討〉,《台灣史料研究》,37:2-31。
周婉窈1995〈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
史學》,6(2):113-161。
----- 2003 海行兮的年代 ─ 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 允晨。
松宮秀治 1995 明治前期博物館政策,西川長夫、松宮秀治 編 《幕末明治初期國民國家形
成の文化變容》,新曜社。
河原功 2004 《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版:全華。
河原功 2002 〈戦時下台湾の文学と文化状況〉,藤井省三, 黄英哲, 垂水千恵(編)《台湾の
の「大東亜戦争」:文学・メディア・文化》,頁295-310。
呂紹理 2005《台灣展示: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達》,麥田出版。
吳文星 1987〈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台灣風物》37(1):1-31; 37
(4):53-86。
吳佩珍(編) 2012 《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三卷),國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吳玲宜 2004臺灣前輩音樂家群相,大呂出版。
吳叡人 〈另一個「閉塞時代」的精神史── 龍瑛宗臺灣戰前小說中的殖民主體形成〉,
吳佩珍編 2012 《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國立臺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森 美根子 2010 《台湾を描いた画家たち―日本統治時代 画人列伝》,産経新聞出版。
垂水千恵 2002 〈文学と音楽の狭間で――呂赫若の軌跡を示すもの〉,藤井省三, 黄英
哲, 垂水千恵(編)《台湾の「大東亜戦争」:文学・メディア・文化》,頁211-230。
---- 2000〈二戰期間的日台文化狀況與呂赫若 ─ 以其音樂活動為中心〉(邱若山譯),江
自得邊《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遠流,頁159-182。
許 時嘉 2014 明治日本の文明言説とその変容,日本経済評論社。
柳書琴 2009 《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聯經。
柴田廉 1923《台湾同化策论》(臺灣島民の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晃文馆。
崔末順 2013 《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聯經。
岡部芳廣,2007《植民地臺灣における公學校唱歌教育》,明石書店。
游勝冠 2009《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群學。
游勝冠 2012 《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台灣解殖文學》,群學。
柳書琴 2009 《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聯經。
柳書琴 邱貴芬 2006 《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 臺灣文學館。
孫芝君 2005 《呂泉生的音樂人生》,遠流出版。
黃英哲 2007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戰後台灣文化重建 1945-1947》,麥田出
版。
黃美娥 2005《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麥田。
黃昭堂 1991〈殖民地與文化摩擦 ─ 台灣同化的糾葛〉(林偉盛譯),《台灣風物》,41
(3):17-44。[植民地と文化摩擦――台湾における同化をめぐる葛藤] ,平野健一郎 1984 《近代日本
《近代日本とアジア : 文化の交流と摩擦》,東京大学出版会。
張隆志,2002 〈後藤新平—生物學政治與臺灣殖民現代性的構築(1898 -1906)〉,收入
胡建 國主編,《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 : 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p1235- 1259
1259。台北,國史館。
----- 2004〈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收入若林
正 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p133-160。台北市 ,播種
者文化,2004。
駒込武 1996 植民地帝国の文化統合 岩波書店。
----- 2004〈臺灣的「殖民近代性」〉(許佩賢譯),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 的臺
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p161-170。台北市,播種者文化。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 : 日本統治下臺灣の國語教育史再考》(東京:三元社,2001
2001)。
陳芳明 2004 《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麥田。
陳其南、王尊賢 2009 消失的博物館記憶: 早期台灣的博物館歷史》,國立台灣博物館。
陳其南 2010《台博物語:台博館藏早期台灣殖民現代性記憶》第四、五章, 國立台灣博物館
館。
陳翠蓮 2008《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遠流。
陳郁秀、孫芝君 2000《張福興-近代臺灣第一位音樂家》,時報出版。
陳萬益 1996 《于無聲處聽驚雷》,台南市文化局。
楊永斌 2000 〈日本領台初期日台官紳詩文倡和〉,若林正丈、吳密察《台灣重層近代
化》,頁105-184,播種者。
楊渡 1994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1923∼1936],時報出版。
楊威理,1993 《ある台湾知識人の悲劇―中国と日本のはざまで 葉盛吉伝》(岩波書
店),陳映真譯《雙鄉記:葉盛吉一台灣知識分子之青春.徬徨.探索.實踐與悲劇》,人
間出版社,2009。
顏娟英 1998 〈徘徊在現代藝術與民族意識之間:台灣近代美術史先驅黃土水〉,《台灣近代
代美術大事年表》,雄獅美術。
謝里法 1991《台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
施翠峰 1990 〈談日據時代台灣西畫家的繪畫風格〉,頁160-196,《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
發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野島剛 2011《ふたつ故宮博物院》,新潮社。
劉麟玉著 2005 《植民地下の台湾における学校唱歌教育の成立と展開》,雄山閣。
連憲升(Hsien-Sheng Lien) “文明之音”的變奏:明治晚期到昭和初期臺灣的近代化音樂
論述 臺灣史研究 ; 16 卷 3 期 (2009 / 09 / 01) , P39 – 85。
飯尾由貴子 2012 〈陳進的女性形象與地方色彩──以一九三○年代的作品為中心〉,吳
佩珍主編 《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下)・文化研究,國立臺灣大
大學出版中心。
趙勲達 2006 《臺灣新文學(1935-37)定位》,台南巿圖書館。
羅秀芝 1999 《台灣美術評論全集 王白淵卷》,藝術家。
蘇昭英、蔡紀勳
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行政院文建會。
文化環境工作室
1998《民國八○年代台灣地域文化計劃的展開》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每次出席上課 
30% 
 
2. 
繳交每周作業 
50% 
 
3. 
期末報告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4  一、課程介紹 ─ 身份、國家與文化生活(各週講述內容詳見參考書目欄) 
第2週
3/03  二、「現代化」、「現代性」、「現代主義」與「殖民現代」 
第3週
3/10  三、「文化」、「政治」和「經濟」
 
第4週
3/17  四、明治日本現代與文化治理
 
第5週
3/24  五、台灣人身份與「國語」教育 ─ 殖民、同化與皇民化 
第6週
3/31  六、殖民抵制與「台灣文學」的建立 ─ 台灣人意識的形塑 
第7週
4/07  七、「近代台灣人」的發現 
第8週
4/14  八、美術、音樂、戲劇及其他藝術活動 
第9週
4/21  九、作為地方史或國家史的台灣歷史意識 
第10週
4/28  十、戰後的去日本化與再中國化 
第11週
5/05  十一、「文化」作為一種政策在台灣的歷史 
第12週
5/12  十二、「現代」之後的文化與政治 
第13週
5/19  十三、文化理論的語言學根源─索緒爾的遺產 
第14週
5/26  十四、文化藝術自主性與文創產業概念 
第15週
6/02  十五、文化藝術、地方發展與地方治理  
第16週
6/09  十六、文化與公民社會 
第17週
6/16  十七、最近的回顧 (最後一堂課,期末報告繳交期限在0705) 
第18週
  補充閱讀資料下載區 
第19週
  補充資料下載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