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考古學
Social Archaeology 
開課學期
112-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人類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吳牧錞 
課號
Anth5117 
課程識別碼
125 U312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水源人201 
備註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著重於從考古學的角度探討史前人群關係,並且理解社會認同如何呈現在過去與現在之中。前半段的課程將聚焦於社會考古學理論的發展及介紹早期社會考古學研究的幾個關鍵切入點,後半段的課程將著重於探索實踐理論與能動性的概念對社會考古學發展帶來的衝擊,與各種多元的社會相關考古議題的發展。 

課程目標
旨在培養學生對社會考古學研究理論與其知識建構的批判能力,並且理解考古學針對社會結構與人群互動關係等主題的分析操作,進一步獨立進行研究計畫、執行、及最終呈現一個完整的地景研究。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Meskell, L. and Preucel, R. (eds.) 2004 A Companion to Social Archaeology. Oxford: Blackwell
Canuto, M. A. & Yaeger, J. (eds.) 2000 The Archaeology of Communities: A New World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口頭及書面報告 
40% 
 
2. 
期中研究計畫報告 
20% 
 
3. 
課堂報告 
20% 
 
4. 
課堂參與及討論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課程介紹(內容與目的、要求、上課方式) 
第2週
  228補假 
第3週
  社會考古學的起源與理論背景 
第4週
  社會與空間 
第5週
  社會結構 
第6週
  政治關係與地景 
第7週
  春假補假 
第8週
  社會成長與轉變 
第9週
  實踐理論與能動性 
第10週
  社群考古學 
第11週
  身份與認同 
第12週
  身份與認同 
第13週
  研究計畫呈現與工作坊 
第14週
  性別 
第15週
  殖民主義與離散 
第16週
  過去與現在 
第17週
  端午節放假 
第18週
  期末口頭報告與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