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情欲亞陶:理論/創作/後裔 Desiring Artaud: Theories, Plays and Novels, as well as his Legacies |
開課學期 |
111-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戲劇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林于湘 |
課號 |
Thea8202 |
課程識別碼 |
129 D104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總一館208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課程不開放旁聽。 限碩士班以上 且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5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對亞陶其人、其創作、其理論、時人批評,兼且幾個亞陶「斷層帶」進行深度閱讀。同時藉由「亞陶學」 (「亞陶詮釋學」),直接的與側面的(如:情愛理論),撥開後現代視線下的餘韻和與亞陶重啟對話的可能性,再度迫近亞氏的崇聖與酷烈。後現代情欲理論的觸探亦不失延續個人過去開設課程中,對啟蒙、現代性、歷史、暴力、他異、權力、存在、虛無等議題更「微」觀、更對焦、更「庸俗」的反思。 |
課程目標 |
掌握相關理論、細讀創作型文本、有能力將理論視野匯入個案探析,以完成一篇具洞見的學術論文。 |
課程要求 |
1. 課程不開放旁聽。
2. 課程為博士班專題討論課兼及「傳統」講授模式。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5+ hrs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2. 參考書目:
(1) Artaud, Antonin.Selected Writings. Ed. Susan Sontag.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6.
(2) Lewis, Matthew. The Monk. Ed. Christopher MacLachlan. London: Penguin, 1999.
(3) Schumacher, Claude, ed. Artaud on Theatre. Chicago: Ivan R. Dee, 2001.
(4) Seneca. Phaedra and Other Plays. Trans. R. Scott Smith. London: Penguin, 2011.
(5) Shelley, Percy B. The Cenci. Book Jungle, 2007.
(6) 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姚君偉譯:〈走近亞陶〉,《土星座下》,臺北:麥田,2007年,頁25-102。(此論文亦是桑塔格主編的《亞陶文選》Selected Writings一書的〈序言〉)
(7) 林于湘:〈再探亞陶殘酷劇場:「演繹理論」與「理論表演」之辯證〉,《戲劇研究學報》第13期 (2014年1月),頁175-220。
|
指定閱讀 |
1. 指定閱讀:(中、英文版本皆可)
(1) Artaud, Antonin. The Theatre and Its Double. New York: Grove, 1958.(阿鐸著,劉俐譯注:《劇場及其複象》,臺北:聯經,2003年。)
(2) ______. The Cenci. Trans. Simon Watson Taylor. New York: Grove Press, 1970.
(3) ______. The Monk. Trans. John Philips. New York: Creation Books, 2003.
(4) Derrida, Jacques.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 Alan Bass. London: Routledge, 1978. 169-195, 232-250.(收錄於麥田出版《書寫與差異》裡的兩篇中譯文章,分別為:〈殘酷劇場與表象的關閉〉,頁458-491。〈被劫持的語言〉,頁346-396。)
(5) Derrida, Jacques and Paule Thevenin. The Secret Art of Antonin Artaud. Trans. Mary Ann Caw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8. 61-157.
(6) Kane, Sarah. Phaedra’s Love. New York: Methuen Drama, 2008.
(7) 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著,賴守正譯注:《情色論》,臺北:聯經,2015年。
(8) 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汪耀進譯:《戀人絮語》,臺北:商周,2010年。
(9) 包曼(Zygmunt Bauman)著,何定照、高瑟濡譯:《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臺北:商周,2007年。
(10) 高行健:《靈山》,臺北:聯經,2010年。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Response papers (2) |
50% |
to be explained in clsee |
2. |
Final/term Paper |
5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
Course Introduction |
第2週 |
|
亞陶理論:《劇場及其複象》
(由同學相互出題問答——come to class with preparation)
|
第3週 |
|
有關亞陶的理論:德希達評「亞陶」
(〈殘酷劇場與表象的關閉〉)
|
第4週 |
|
德希達論「亞陶」
(〈被劫持的語言〉)
|
第5週 |
|
另一種書寫/欲望/對話亞陶的幽徑:
巴塔耶:《情色論》I(pp. 63-181)
|
第6週 |
|
《情色論》II(pp. 183-322) |
第7週 |
|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I |
第8週 |
|
《戀人絮語》II |
第9週 |
|
包曼:《液態之愛》I(chapters I, II) |
第10週 |
|
《液態之愛》II(chapters III, IV) |
第11週 |
|
亞陶創作:劇本:
The Cenci(vs Percy B. Shelley’s 1819 five-acts romanticist tragedy The Cenci)
|
第12週 |
|
亞陶創作:小說:
The Monk I (vs Matthew Gregory Lewis’s 1794 gothic novel The Monk)
|
第13週 |
|
小說:The Monk II |
第14週 |
|
亞陶後裔:Sarah Kane:
Phaedra’s Love (vs Seneca’s Phaedra)
|
第15週 |
|
亞陶後裔:高行健:
《靈山》I
|
第16週 |
|
《靈山》I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