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台灣民間即興戲劇 FOLK IMPROVISATIONAL THEATRE IN TAIWAN |
開課學期 |
97-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戲劇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林鶴宜 |
課號 |
Thea7404 |
課程識別碼 |
129 M212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總一館208 |
備註 |
限碩士班以上 且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8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即興創作」是與「劇本寫作」並行的重要戲劇創作方式。古今中外釵h流行於民間的戲劇都只有表演文本,並不以文字將演出內容一一記錄下來。劇目的流傳可以只憑記憶或簡單文字記下場次綱要,其他的就留待表演者即興發揮,一點都不影響它做為戲劇的存在。台灣歌仔戲的民間職業戲班一直都以即興做為主要的劇目編創和演出方式,稱之為「做活戲」。這種方式源自於過去「內台時期」商業劇場長時間的實踐傳統。直至1960年代末期,歌仔戲被迫走出內台,成了廟會演劇的要角,仍然保留這樣的傳統。
戲曲的即興創作和演出提供了目前眾人所熟知的「劇本戲劇」以外的戲劇美學認知和技巧,示範了戲劇做為「舞台上的藝術」,得以簡璊憒r符號束縛的最佳手段。其實踐經驗足以與現代劇場「集體即興創作」方法相對照。
從題材偏好、說故事的方式、情節的走向與變形、表演風格和審美好尚,甚至觀眾階層等等,無一不照映孕育戲劇表演的生活場景、思想觀念和文化底蘊。 |
課程目標 |
包含以下六個範圍:
1. 古今中外通俗劇場中的即興戲劇。
2. 民間即興戲劇的特質。
3. 台灣民間即興劇場。(含歌仔戲及布袋戲)
4. 台灣歌仔戲即興戲劇的歷史。
5. 台灣歌仔戲即興戲劇現況。
6. 台灣歌仔戲即興戲劇田野調查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結合講演、討論和田野操作。透過課堂的講演和討論,充實學生對台灣民間戲劇的歷史、內涵和生態認知;並透過實際操作,使學生熟悉田野調查方法。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
參考書目 |
Marvin T. Herrick , Italian Comedy in the Renaissance, Freeport, New York, Books for Libraries Press , 1970.
王建開,〈藝術與宣傳:莎劇譯介與20世紀前半中國社會進程〉,《中外文學》第33卷第11期(台北:台大外文系,2005年4月),頁34-52。
田本相主編,〈文明戲:無根之萍〉,《中國話劇》(北京:文化藝術,1999)。
林鶴宜,〈「做活戲」的幕後推手:台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戲劇研究》創刊號(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2007.12),頁221-251。
林鶴宜,〈歌仔戲「活戲」劇目研究:以田野隨機取樣為分析對象〉,《紀念咫j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7年12月)。(通過審查)
林鶴宜,〈歌仔戲「幕表」編劇的創作機制和法則〉《成大中文學報》第十六期(台南:成大中文系,2007.04),頁171-200。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台北:空中大學,2003.01)。
林鶴宜,2007.1,《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台灣戲曲》,(台北:稻鄉)。
林鶴宜、蔡欣欣輯著,《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傳藝中心,2004)。
邱坤良,《飄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台北:遠流,2008)。
傅謹,《草根的力量:台州戲班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南寧市:廣西人民,2001)。
劉南芳,〈台灣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發展與寫作特色〉《2004兩岸戲曲編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戲劇系,2004)
劉南芳,〈當今台灣歌仔戲改編的挑戰:從即興到定本〉《戲劇學刊》第四期(台北:台北藝術大學,2006.7)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繳交一份以「台灣民間即興戲劇」為主題的田野調查報告,並參酌課堂表現。 |
1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