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不只是折子:形成、流變與新編 Zhezixi and Beyond: 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ation |
開課學期 |
109-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戲劇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張家禎 |
課號 |
Thea7413 |
課程識別碼 |
129 M219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6,7,8(13:20~16:20) |
上課地點 |
總一館210 |
備註 |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中國傳統戲曲的體製與其演出形式皆有其時代脈絡,由南戲、雜劇、傳奇、折子戲乃至當代新編全本戲皆是如此。本課程以折子戲流變的角度切入,勾勒作品的藝術特色、思想內涵與社會意義,課堂上亦會觀賞、討論由學生選擇報告之改編或新編戲曲表演,以期兼顧創作與理論、案頭與場上、文學性與戲劇性。 |
課程目標 |
1. 理解折子戲及其原本間流變的過程與當時社會、文化的關係,賞鑒戲曲經典作品的藝術特色、思想內涵與社會意義,更全面地瞭解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
2. 比較分析作家、作品之間的聯繫與差異、文本與表演的脈絡演變。
3. 批判性地思考戲曲的文藝價值與社會意義,發展獨立自主的創造能力,並提高中英文的閱讀和中文書寫能力。 |
課程要求 |
1. 參與課程報告與討論
2. 繳交一篇期末論文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1) 卜正民著、方駿等合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Brook, Timothy.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2) 廖奔:《中國戲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製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監製;龍輝美術製作公司錄製:《崑劇選輯》一、二輯,臺北:龍輝美術製作公司,1993、1996。 |
指定閱讀 |
(1)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四章〈折子戲的光芒〉。
(2) 〔清〕錢德蒼輯:《綴白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或其他四十八卷版本)
(3) 曾永義、王安祈、李惠綿、蔡欣欣選注:《戲曲選粹》,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堂參與 |
30% |
出席與討論 |
2. |
學術論文寫作 |
70% |
期末報告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5 |
課程說明與認領分配 |
第2週 |
9/22 |
戲曲中的劇場: 《宦門子弟錯立身》
《漢鍾離度脫藍采和》 |
第3週 |
9/29 |
戲曲中的劇場: 《比目魚》 |
第4週 |
10/06 |
《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勸善金科》、《思凡下山》 |
第5週 |
10/13 |
昭君出塞:《漢宮秋》、(《弔琵琶》、《昭君夢》)《綴白裘・青塚記》
可選《青塚前的對話》 |
第6週 |
10/20 |
該死的「淫婦」:《水滸記》、《義俠記》
可選:《潘金蓮》、《活捉》 |
第7週 |
10/27 |
該死的「淫婦」:《蝴蝶夢》、《大劈棺》
可選:《蝴蝶夢》、〈說親、回話〉 |
第8週 |
11/03 |
該懲的「悍婦」:《漁樵記》、《爛柯山》
可選:《爛柯山》、《朱買臣休妻》 |
第9週 |
11/10 |
該懲的「悍婦」:《獅吼記》(《療妒羹》)
可選:跪池 |
第10週 |
11/17 |
經典如何改動:《青春版牡丹亭》 |
第11週 |
11/24 |
經典如何改動:《桃花扇1699》、《亂紅》 |
第12週 |
12/01 |
經典如何改動:《紅樓夢》 |
第13週 |
12/08 |
課堂報告與討論
(學生選擇演出片段報告,相關文本與改編討論) |
第14週 |
12/15 |
課堂報告與討論
(學生選擇演出片段報告,相關文本與改編討論) |
第15週 |
12/22 |
戲鳳:《綴白裘・戲鳳》、《梅龍鎮》、《江山美人》 |
第16週 |
12/29 |
期末論文構想與討論 |
第17週 |
1/05 |
劇種之別:《琵琶記・描容上路》(崑曲、湘劇);白蛇傳(京劇、婺劇) |
第18週 |
1/12 |
存與不存:從《綴白裘》、《審音鑒古錄》到近二十年演出曲目 |